佛說:「人生最大的痛苦,都歸咎於自己想太多!」

慧能大師有這樣一首慧語: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世間萬物,
不過都是空無一物,
只是一場虛妄,
在人生這一場虛妄之中,
總會因為主觀的錯誤執念,
而給自己帶來無休止的苦惱,
人生的痛苦與煩惱都是如此。
人生最大的痛苦,都要歸咎於自己想的太多。
明朝奇書《菜根譚》說:
競逐聽人,而不嫌盡醉;
恬淡適已,而不誇獨醒。
此釋氏所謂「不為法纏,不為空纏,身心兩自在者」。
聽任他人去追名逐利,
但不因為別人追求名利就疏遠他們,
恬靜淡然,
是為了適應自己的本性,
但是不會因此而誇耀自己清高。
不沉迷於名利的執念,
這就是佛家所說的:
「不為一切事物的和道理所羈絆,
也不為虛無的道理所困擾,
能做到這樣,便可以使身心自在自由。」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很多人居於俗世,但未必安於恬淡,
總是拿自己內心莫名的情緒去煩擾自己,
讓自己增添了痛苦。
無論是為名還是為利,
又或者是為了自己的情緒本身,
陷入的都是一些虛妄的浮華苦痛之中。
這樣的執念,
即便是身處紅塵之中,
不能脫離外物束縛,一個人的內心,
就是自己最大的牢籠。
這一切都是痛苦的根源,
當超脫這一切的時候,
才能領悟真性,達到身心的自由自在。
換一種活法,才會遇見不一樣的自我。
曾經有兩個人,叫許璪和顧和,
他們兩個都在丞相王導手底下做事,
兩個人也都受到了王導的賞識和重用。
但凡是遇到出外遊玩,
或者朋友聚會的時候,
王導都會帶上他們兩個,
兩個人的表現並沒有什麼不同,
也都非常出色和優秀。
有一天晚上,
到王導家去聚會玩,
兩個人都很高興,
喝的都有一點多,
王導就讓他們留宿在自己家中。
到深夜的時候,
顧和翻來覆去的到天亮都沒有睡著,
但是許璪一上床就鼾聲大作,
王導回頭就對客人說:「這裡真是難得安眠的地方。」
兩個人是明顯的對比,
同時也展現了對於人生不一樣的態度。
都是受到丞相的邀請留宿家中,
但是顧和卻翻來覆去一整夜難以入眠,
他擔心自己的呼嚕聲吵到了丞相王導,
也擔心因為自己弄髒了地方而失禮,
引得王導不高興。
但是面對著同樣的情況,
許璪卻安然入睡,
說不定還美美的做了一個夢。
同樣的狀態不同的心性,
人生也會有不同的結局,
所以同樣的人生也會有不一樣的活法。
相比之下,
人生有著太多執念的人總會多了許多痛苦,
而那些瀟灑坦然的人,才會活得輕鬆許多。
人生虛妄不過數十年,
有人能夠坦然的面對人生的種種局面,
即便是有事發生,也能一笑了之,
但是有人卻無事生非,
在本該平坦美好的歲月,
卻把自己弄得滿是滄桑。
這一切並非是外界的壓力,而是內心的使然。
內心心性的迷亂和痛苦,
內心對於那一些本該忽略事情過於執念,
讓自己內心增添了太多無關的煩擾,
這樣的人生,終究是得不償失。
古語有云:
賞花酣酒,酒浮園菊方三盞,睡醒問月,
月到庭梧第二枝。此時此興,亦復不淺。
對話飲酒,
酒中飄著園中的新菊,
共飲三盞。
睡醒之後問月,
月亮已經照到庭院梧桐的第二棵樹枝,
此時的興致實在是不淺呀。
李白曾經有一首詩: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其中蘊含的智慧與精神,
就是追求人生的絕對自由,
追求人生拋開外物的一分從容和豁達。
人生苦短,何不醉酒當歌,唱著人生幾何,
何必整天讓自己痛苦的纏繞在那些虛妄的煩惱之中。
不執著於人生的苦惱,
不局限於那一些無妄的苦痛之中,
換一種活法,
用不一樣的慧眼看待這個世界,
你會活得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