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兩性

孩子不道歉被罵“沒教養”,聰明父母這麼做

{DM_AfterTitle}
{DM_Content}

這幾天,我的朋友給我看了一部《大小謊言》。
才看了第一集,我就感覺到撲面而來的日常感。

第一天上學,一個剛上小學的女孩安娜脖子傷到了,
並且在老師的鼓舞之下,她告訴大家掐她脖子的學生是小齊。

“沒關係的,只要好好道歉就行了,不用說謊”
雖然媽媽珍,一直努力的引導,但小齊卻鐵了心不承認“不是我”,堅決不願意道歉。

這個是影片當中的劇情,但是生活當中,
家中的寶貝們是不是也有這個情況呢?

寶貝們犯錯了,不願意認錯也不願意道歉,
甚至是被處罰了也不願意鬆口,淚水滿溢卻仍然頂撞家長。

這時,我們開始自我懷疑:
是不是自己沒有教導好孩子,
讓寶貝們認錯,為什麼會這麼難呢?

1
“我沒錯!”,這簡直是孩子犯錯後的口頭禪。

很多家長一听就來氣,明明就是你錯,為什麼不承認?
但這也許不是孩子的狡辯,很可能是他因為缺乏同理心,
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別人的傷害。

同理心,即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也是孩子善良和同情心的根源。

在最新發現中,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同理心有一定的生物基礎。

336x280

紐約大學心理學家馬丁?霍夫曼表示:
“從出生的那天起,嬰兒聽到另一個嬰兒的哭聲
就會感到不安。” 這似乎是同理心的前兆。

但同理心的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
9個月大的嬰兒看到別的嬰兒摔倒,他可能也會哭。
15個月大的嬰兒,會因為“運動模仿”而模仿別人的痛苦。
2-3歲時,孩子發展出自己的同理心,但每個孩子的程度都不一樣。

對於一般孩子,同理心有較大程度的提升要等到8歲左右。
霍夫曼博士認為:
“在這個年齡段,你可以理解一個人的整體生活狀況,而不僅僅是他們當時的情況。

例如,孩子可能會為一個患有疾病的人感到悲傷,即使他此刻看起來很開心。”
所以,年齡較小的孩子,不認錯不道歉可能並不是孩子不善良不誠實,
而是他的生理髮展不夠完善,不能體會到自己給他人帶來的痛苦。

2
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家庭教育也要負一部分責任。

舉個例子:你的孩子和鄰居小孩互相推搡,
你們都沒看到誰先動的手,這個時候該怎麼辦?

我們假設兩種極端情況:
如果是你的孩子先動的手,你袒護他,
他會覺得自己這樣做沒有錯,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他自然不會道歉。

如果是鄰居孩子先動的手,孩子又沒什麼大傷,
你可能礙於人際關係說“沒事”,不要求另一個孩子道歉。
看似皆大歡喜,避免矛盾,卻在孩子心裡種下“傷害別人不用道歉”的種子。

孩子是我們的作品,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
你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響他們的觀念。

336x280

大多數時候,孩子如果真的犯錯,他都能意識到,
並知道應該道歉。但道歉可能不如自尊重要。

孩子雖小,也有自尊,認錯意味著掉面子,
如果不承認錯誤,自尊便可以保存。

加之,有的家長教育方式比較粗暴,動輒打罵責罰。
跟道歉比起來,逃避心理、生理傷害對孩子來說顯然更加重要。

所以,有時候孩子不認錯不道歉,並不是他們壞,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

3、
那麼我們該怎麼教育孩子,讓他們認識到錯誤,主動道歉呢?

首先,家長要理性地面對錯誤。

一方面,我們對孩子的錯誤要有心理準備,允許孩子犯錯,
不要把犯錯當成不可原諒的事情。允許孩子解釋,
給孩子一個宣洩渠道。不要打罵,不要強迫,這會讓孩子深感委屈,
不僅於事無補,還容易引發各種心理問題。

另一方面,理性分析、區別對待。

對於因生理、心理及缺乏經驗造成的錯誤多包容,
但對於行為、品行上的錯誤需要採取較為嚴厲的態度,
以此幫孩子樹立一個明確的是非觀。

336x280

因材施教,爭取把孩子犯錯誤的過程變成人格完善的過程。
其次,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孩子會模仿我們的言行,也會在互動中內化我們對他的態度。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嘗試理解的心理和情緒,
溫柔低詢問他們的想法和需求,引導他們表達,教他們認識情緒為何物。

這一點霍思燕在《媽媽是超人》曾給出教科書級別的做法。
嗯哼被玩具的小零件扎了腳,號啕大哭,並且把扎他的玩具憤怒地扔出去。

霍思燕沒有像一般人那樣說“不疼不疼”“
誰讓你亂扔東西的”,而是明確表示理解孩子的感覺。

面對一直哭鬧的孩子,霍思燕依舊耐心安慰,擁抱、吹吹腳掌……
讓孩子真切地體會到媽媽的關心和安慰。

孩子逐漸平靜後,她才開始跟孩子講道理:
不要把東西重新扔到地板上,否則以後還會受到傷害。

接下來就是霍思燕做得最精彩的一步:
自己也去踩一下這個小零件,告訴孩子,別人也會疼,所以要盡可能的避免。

由於嗯哼剛剛感受過這個痛苦,
所以他能馬上聯想到媽媽的感受,這便是同理心的培養。
然後兩人展開對話,這裡又是同理心的強化。

媽媽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和對愛意,而孩子通過充分的無壓力的情緒表達,
內心的鬱悶已經徹底釋放出來,進一步感受媽媽對自己的愛,
而這個安全感也是培養同理心所必需的,一個人只有在不缺愛的情況下,
才可能用心體會別人的痛苦。

最後,霍思燕的同理心培養收到成效,
明明是嗯哼自己被扎到,他卻反過來安慰媽媽:
“過幾天就好了”。正是因為有了同理心,
他才能感知、理解媽媽的感受,並給予安慰。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與孩子的溝通,都太功利。
雖然嘴上沒說,但還是會因為孩子的錯誤給他扣上各種帽子。
但最好的教育不是要求,而是懂得,把這份“懂得”展現給孩子,
沒準孩子會反過來給你驚喜。

Reference:
{DM_NextToContent}
{DM_AfterContent}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

{DM_Body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