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請嘴下留情!

與人相處,靠的是心,不是嘴。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做人,最重要的是,心懷善意,嘴下留情。
01 嘴下留情,就是不在背後論人是非。
不傳捕風捉影的謠言,
不在背後議論別人的是非,是一種教養。
正所謂禍從口出,管住嘴,
守住心,少搬弄是非,少說多做。
有人議論只管聽,不插嘴,
不將其當做談資與別人八卦。
這不僅是對自身素質的要求,
更是對他人的尊重。
談人是非一時快,
造成的結果卻傷人害己。
總是在背後論人是非的人很難交到真心朋友,
因為你不知道她什麼時候會在你背後說你的是非。
無論何時,
都不要隨意洩露他人秘密,
不要成為別人口中嚼人舌根的人。
02 嘴下留情,就是不戳人痛處。
「不就是開個玩笑,你還當真了?」
「就為了這點小事,幹嘛發這麼大脾氣?」
「連個玩笑都開不起,小氣。」
有些人總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打著開玩笑的旗號傷害別人。
當別人表現出不悅的時候,
不反思自己的過錯,
反而埋怨別人心眼小,
這種人不是性格開朗玩得開,
就是自私,心眼壞。
每個人都有不願意被別人知道的缺陷,
不愉快的往事,
當這些事成為別人口中的談資時,
不亞於把結疤的傷口生生撕開,
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做人,請口上積德。
03 嘴下留情,就是不把刻薄當耿直。
凡是以「我說句實在話……」
「我說話難聽,你別在意」
「我性子直,也沒啥壞心」
開頭的話,都不是什麼好話。
耿直沒感覺出來,
刻薄卻是實實在在的。
真正有修養的人,
說話是含蓄的,
就算是挑出你的缺點,
也能讓人感覺到如沐春風,心服口服。
而那些打著性子直的人,往往難聽的話隨口就說,
不考慮時間地點別人的心情,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自己舒服了,
被說的人卻尷尬得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
她還覺得自己品德高尚,別人應該感謝她一般。
耿直不代表刻薄,
沒壞心也不是你出口傷人的理由。
想好好做事,先學會好好做人,
為人處世,最重要的是嘴下留情,
不僅僅讓別人感覺舒服,也是為自己積攢福氣。
有句老話:「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無論水有多深,
它從不言明,
只讓世人去揣測它的深度。
沉著穩重的人,從不誇誇其談,
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自不必費口舌。
越是浮躁之人,
越愛表現自己。
越是不穩,越是話多。
一個人只有擁有一定的氣度,
才會懂得不說。
不說,是一種氣度。
04 食不語
孔子云:食不語。
嘴裡嚼著東西時不可說話。
可如今,
有些人吃飯時,急急忙忙,
或是交頭接耳講八卦,
或是推杯換盞勸喝酒,
或是爭先恐後說故事。
說話一急,唾沫飛濺,自是無禮。
有人以為會說話是一種社交,
是一種能力的表現。
因而,總是迫不及待地說話,
希望能讓更多人聽見自己的聲音。
柏拉圖曾說:
「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
別成為一個愚者。
口才好不等於說話滔滔不絕,
有能力不代表要喊得最大聲。
食不語,
不僅是尊重餐食與飯友,
更是自己的氣度使然。
再急的事,吃飽了再說。
再多的話,慢慢說,不急這一時半刻。
05 寢不言
孔子亦云:「寢不言。」
睡覺時,不要發出聲音,也不要吵到別人。
休息睡覺時,切忌話多,腦子易混。
唯有讓身心都在寧靜的狀態裡,
才能慢慢地進入睡眠中。
其次,在別人休息時不說話,是不影響他人。
世人常犯的錯誤,無外乎是對生人太客氣,
對親人太嚴苛。歸根結底,是少了分寸感。
話,不必爭一時之快。
有的人影響了別人而不自知,是沒有修養。
話,不必搶一刻輸贏。
有時候,搶著要把話說完,是一種求勝心切。
可你越急,越想要成功,往往更難。
《荀子·非十二子》裡有一句:
「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話說得妥帖適當,是一種智慧。
得當的沉默,亦是一種智慧。
寢不言,
是讓我們懂得不該說時不說,
適當的沉默才是明智之語。
06 茶不曰
喝茶,
是一個拿起與放下的過程。
有的人喜歡邊飲邊評,侃侃而談。
有的人喝了兩口便要詢問,問產地茶齡。
可是,真正的喝茶,當面向自己而喝。
在盈盈一杯間,
盡享天地之靈氣,草木之芳華。
倒茶,一般只倒七分水。
就像說話,切忌把話說得太滿。
滿,則溢,則過度。
季羨林曾說:「
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
喝茶時,亦講究這一杯的分寸。
一人獨飲,靜思己過。
幾人邀約,莫談是非,莫論人事。
茶不曰,是一種境界,
是讓自己沉下心,
專心喝好手上這杯茶。
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小溪潺潺,海納百川卻無言。
真正的品格,不用喧嘩。
古語云:
「智者先思而後言,愚者先言而後思。」
說話是一種本能,不說是一種智慧。
不說,更是一種氣度。
深知自己,毋需多言。
心靜氣沉,胸有成竹。
靜觀世間,自在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