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兩性

那個不讓孩子哭的家庭,養出了惡魔:允許孩子哭,比逗他們笑重要

{DM_AfterTitle}
{DM_Content}

有了孩子,你最怕他發生什麼?
在一個母嬰論壇的話題回復中,排名第一的都是:

怕孩子生病!
其次是:怕孩子哭!

每個人在成長經歷中,幾乎都聽父母說過這樣的話: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這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不許哭!”
“就知道哭,你怎麼那麼沒出息?堅強一點!”

我們說一個人"玻璃心",指的是他內心太脆弱敏感,非常容易受到傷害。
而通常,判斷標準就是這個人"說兩句就哭",扛不住事。

所以,許多家長就把孩子"愛哭"和"玻璃心"劃上等號,
認為都是孩子不夠勇敢,個性不夠堅強才會如此,
更不用說男孩子,會被看成是沒有男子氣概。

雖然寶爸寶媽,時常看到孩子哭泣,心中不免會有怒火中燒與氣急敗壞的感覺。
但,孩子愛哭,真的是"玻璃心"嗎?
不排除有些孩子玻璃心,但更多的孩子包括一些愛哭的大人
眼淚多,並不是受到了傷害,只是情緒需要發洩。

01. 哭,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哭是孩子的天性和本能。

它和笑一樣,它是合理存在的生理反應,也是正常的情緒流露。
美國發展心理學阿爾黛·索爾特博士說:
“哭泣是機體在進行重新構建時所做的努力,它是進行自癒的一個程序。”
孩子的每一次哭泣都是一個自癒的過程,它是孩子不斷成長的標誌。
在孩子不能控制自我情緒時,眼淚就成了最好的表達方式。

在1歲以內,孩子的哭是“我餓了”、“我困了”、“我怕”等生理和情感的信號。
到了2歲左右,孩子的獨立意識變強,卻因為語言發展的限制
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於是,他們常常用哭來表達。

孩子的心,是柔軟、單純的,感受到一點點快樂會笑個不停,感受到一點點難過也會淚如雨下。
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曾說:“在早期的成長中,'哭'能在爸媽和孩子間引發依戀情緒。”
因為信任父母,把父母當作自己最親密的人,孩子才會在父母面前哭,展示自己的脆弱。

336x280

在《爸爸去哪兒》節目裡,嗯哼給人的感覺就是愛哭,每集幾乎都哭幾回。
上交玩具,哭;抽到不好房子,哭'與爸爸分開,哭;去地道裡做任務,也哭……
不管爸爸如何安慰,也不管什麼規則,對嗯哼來說,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是要哭一哭。

愛哭的嗯哼,不但熱情、會照顧人,還是一個有擔當、高情商的小暖男。
因為情緒來去自由,所以心裡充滿陽光。

被允許哭的孩子,不僅不會變脆弱,而且因為情緒被完全接納,
內心充滿安全感,才擁有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勇氣。

孩子哭的時候,是需要父母愛和幫助的時候,
也是我們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一個契機。

如果我們能妥善地和孩子一起接納情緒、處理問題,
就能讓孩子學會正確認識、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02. “不許哭”,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哭泣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不許哭”,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
“孩子哭鬧時,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是試圖阻止。
要知道哭鬧、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才是。 ”

看見孩子哭就大聲斥責,甚至粗暴地制止孩子的眼淚。
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壓抑、隱忍,再也不在父母面前表露情緒。

網友機子桑說,他爸不喜歡看見他哭,只要哭就會繼續罵他。
小學3年級,有次因為發燒,他的數學考試沒考好。
“爸爸回家看到試卷,就開始罵我,我委屈得不行,
就哭了起來,當時爸爸就一耳刮子扇了過來,我被打蒙了,
哭得更響了,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嚴厲的打罵。

336x280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讓父母看見我的眼淚。”
在那些不能嚎啕大哭的日子裡,他學會了偷偷哭泣;
學會了看別人的眼色行事;還學會了欺軟怕硬。

不允許哭的孩子,是緊張和恐懼的,
積攢下來的負面情緒被長期壓制,
總有一天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爆發出來。

影片《BoysDon't Cry》裡,男孩的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要陽光,要勇敢”。
男孩傷心哭泣時,總被媽媽嚴肅地反問:“你為什麼要哭?做個大男孩好嗎?”

我們總認為,教導男孩不哭,就能塑造男孩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形象。
但在影片最後,男孩終於壓抑不住內心的負面情緒,他舉起了暴力的拳頭,揮向同學……

哭是孩子釋放情緒的通道,所有被壓抑的情緒
終將以某種方式發洩出來,不是對內朝向自己,就是對外朝向別人。

無論男孩女孩,允許他們釋放並直面情緒,給他們想哭就哭的權力吧。
被理解孩子,才能有同理心,不被限制情緒的孩子才是幸福的。

03.
這麼做,比讓孩子“不許哭”更好

儘管知道了哭真相,為什麼我們還是很討厭孩子哭?
有一個很戳心的解釋是:你缺乏“處理孩子哭”的能力。
面對孩子哭,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1、要處理孩子的情緒,先安放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說過:“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
很多父母不允許孩子哭,根源是自己內心深處複雜的情緒沒有安放好。
孩子的哭,不僅讓我們手足無措,還讓我們產生“自己沒有把孩子照顧好”的負罪感;

336x280

另一方面,我們小時候的哭,被父母制止、壓抑,如今孩子的哭,
喚醒了我們童年的悲傷記憶,為了避免忍受那種痛苦,我們就會選擇讓孩子壓抑和克制。
面對孩子哭鬧不止時,不妨先問問自己,我們想真正看到孩子的需要,還是只想發洩自己的情緒?

2、替孩子說出他的感受和需求
如果孩子的語言能力比較弱,遇見不開心的情緒,
或者不知道如何表達需求時,就會急得“哇哇”大哭。
這時候,他的哭,是在尋求你的幫助。

如果我們能走過去抱抱他,替他說出感受或需求,
孩子的心情得到安撫,情緒多半會緩和下來。

剛打完針哭泣的小男孩,只要有一句肯定:
“打針是很痛,疼一下就沒事了”。他就能放下心中的惶恐與不安,漸漸停止哭泣。
當孩子情緒穩定以後,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標識情緒,告訴他,遇見困難的時候,
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一味去哭。

3、不給孩子哭的“特別權力”
有些孩子哭時,父母為了阻止或者“安慰”孩子,就會賦予孩子一些特權。
允許孩子哭,不等於向孩子妥協。
規定每天只能看20分鐘動畫片,孩子看完了還想看,父母不同意她就哭。

這時,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對孩子表示理解:
“媽媽知道你還想看動畫片,不讓你看,你很生氣、傷心。”

“你可以哭,你也可以來找媽媽抱抱,但是已經定好的規則我們必須要遵守。”
用一種更為理性的愛,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有原則地規範孩子的行為。

4、生活是需要眼淚的
哭,曾經是我們來到世間的第一聲報到。
可是,當我們漸漸長大,哭的權利開始被限制。

哈佛大學講師蘇珊·大衛認為:一味的地強調正面思考,
忽視負面情緒,情緒敏感力就會不足,孩子會無法敏銳體會到他人的感受。

《幸福三重奏》中,在“男孩不許哭”的教育觀念中長大的汪小菲,
把受傷的手默默藏進口袋;面對哭泣的大S,不知所措地走來走去。

他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情緒,也看不見別人的情緒。
哭泣是一種能力,一種會感動的能力,一種懂柔軟的能力。
所以,親愛的爸爸媽媽們,請允許孩子痛痛快快地哭吧!

眼淚從來不是一種罪過,從不哭泣那不叫勇敢,只是壓抑。
會哭的孩子,才能學會勇敢,才能懂得堅強。
所以孩子,難過的時候就哭吧,這絕對不是壞事喔。

Reference:
{DM_NextToContent}
{DM_AfterContent}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

{DM_Body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