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社會倫理道德,我們的慈悲心!
佛陀的社會倫理道德
我們的慈悲心
佛陀的教說是針對世間的,在社會倫理道德方面,他強調以慈悲為基礎,盡行善因,並提倡以中道生活為要。
行善除惡
佛教提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教”的道德總體精神,也是道德的標準。佛教對善惡的定義,以害他終害己,而致他俱害為惡;利他終利己,而成自他俱利,故為善。利他必然是行善,善者必然是明智;害他必然是惡,做惡者必然是愚癡。佛陀成正覺後,於鹿野苑初轉法輪,說四諦法,名八正道,示以首先必須具備因果緣起的正見(理),修戒定慧之行(道),得到解脫(德)。所以,佛教的教、理、行、果,從原始佛教起,皆貫穿於道德的範圍之中。其中特別倡導世間的倫理道德,是信仰者在社會中所持的真、善、美的觀念與行為的要求。
感情道德
佛陀教導以慈悲為感情的基礎,以身作則,教化弟子與世人。佛陀的弟子阿那律雙目失明,要穿針縫衣,佛陀看見了,就幫他穿上針,並且一針一線地為其把衣服縫好。有病的要喝水,佛陀知道了,親自倒茶給比丘喝。他還經常服侍重病的弟子,甚至污穢的屎尿、血膿也毫不嫌惡,親自加以料理。這些記載,在佛典中處處皆是。音樂家出身的二十億耳是迦旃延的弟子,隨其師到印度邊疆地區去弘法教化,經過了很多年,迦旃延派二十億耳去看望佛陀,佛陀見到後,立即派人在自己的房間裡加一張床,並把棉被分一半給二十億耳,要和他住在一起。這看起來是一件小事,但對從邊地到佛陀身邊來的二十億耳來說,卻有春暉般的溫暖。隨著佛教的發展,佛陀的慈悲思想得到發揚光大,尤其到了大乘佛教時,更是追求普度眾生的大慈大悲。如何行慈悲,要注意兩點,一是建立自他互易的觀念,換個立場為別人著想,就能興起慈悲的念頭。二是要建立怨親平等的觀念,眾生和我本為一體,骨肉血緣的至親固然要護愛他,即使是仇人、債主也要平等納受他,甚至要視冤家、寇仇如同親眷家族,能夠如此泯除仇恨之心,慈悲之念自然產生。
慈悲向善
佛祖釋迦牟尼教導弟子與世人要以慈悲為感情的基礎,並將慈悲之心轉化為善,利己同時更利眾生。
送子觀音
慈悲向善的途徑
1、以眾生心為心,實行慈悲喜捨。
2、排除一切不利於自心清淨的言行,隨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理。
慈悲
慈: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
悲: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
慈悲的代表:觀世音菩薩
佛教所倡導的慈悲理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正因為其大慈大悲,所以最得民眾信奉。
梵語:Avalokitesvara
音譯:阿縛盧枳帝濕伐邏
意譯:觀世音
觀:是以無漏的大智慧觀照。
世:指人、天、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三世。
音:是六道眾生遇難時祈求的聲音。
紫氣呈祥
佛經中說:“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只要聽說有一位觀世音菩薩,而專心虔誠地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眾生的聲音而同時予以救濟。”
讓生活簡簡單單!握住一縷陽光的時候,便有了陽光般的心態! 知足、感恩、達觀,繁華塵世裡! 享受家常的溫暖,憧憬平實的夢想! 自由自在,真實坦然! 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不要置之不理,傳遞出去,你就是幸福的人! 我是eva小編,祝你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