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何走不進孩子世界: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教化,是交流與理解
在一輛火車上,我看到了一對父子。
這個父親,和兒子在講成功學,
從任正非講到王健林,王永慶到郭台銘
他告速兒子必須好好學習,千萬不能一無所成。
後來,兒子開始玩起了手機,
甚至索性放下手機,假裝睡起覺來。
誰都可以看得出來,父親在他面前豎起了一道牆壁,
兩人之間,隔絕的了太多東西
父親很急,像團火焰,
兒子冷淡,像塊堅冰。
兩者不能相容。
許多父母其實都有同樣的感覺。
想當年,還是嬰兒時,將你當成全世界的寶寶,
你們日日相見,你為寶貝出錢又出力,著急又煩心,
卻不知道何時起,你已經失去他了。
他的世界你進不去,你的話題他不關心。
這種心理上的失去,比真正的失去,更讓人無能為力。
你明明還愛他,對他充滿期待,卻無論用多大的力氣
都沒辦法改變他,甚至你越用力,他離你越遠。
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明明都是盡職盡責的父母。
教育界的金句“陪伴是最好的愛”,害得很多職業女性對孩子說對不起,
甚至辭職回家做全職太太。其實只有陪伴遠遠不夠。
如果你的陪伴像監獄和牢籠,陪伴越多,孩子越差。
我們容易將陪伴錯誤地理解為守護,其實陪伴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
而是交流的質量。交流的質量好,陪伴一小時勝過守護10小時。
通暢的交流與溝通是一切關係的基礎,
沒有交流的關係是在心理上的彼此失去。
二
林真理子的小說《平民之宴》最近在家長圈傳得很火,
觸痛了在教育上兢兢業業卻走入死胡同的家長。
小說裡的由美子是一個全職媽媽,對兒子寄予厚望,
送他讀不錯的學校,上很貴的培優班,風雨無阻地
為孩子送上熱乎乎的便當。讀高中的兒子翔,卻厭學離家出走。
由美子什麼時候開始失去兒子?
當翔第一次希望像一個成年人,好好跟母親談談開始。
翔告訴母親,自己不想做別人眼裡的成功人士,只想當個平凡的打工仔。
由美子正義凜然而又痛心疾首地說——一事無成?
開什麼玩笑,我們這樣的家庭根本不可能出這樣的人。
你外公是醫生,你爸爸早稻田畢業,就連你媽,也是上過大學的人……
當孩子終於鼓足勇氣,向父母露出柔軟的疼痛與脆弱的傷口,
他們期待的不是被嘲諷、被教育,而是被理解、被認可。
這方面,太多家長輸在過分認真、三觀太正上。
一個做兒童教育的朋友跟我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天他13歲的女兒說:“我想自殺。”
他淡定地回答:“活著確實辛苦。
不過,青少年自殺是要上社會新聞的。
大家都會猜測我們虐待你,是狠心又愚蠢的狼媽虎爸。
爸爸說不定連工作都得丟,畢竟我是老師。
唉,又沒辦法跟人解釋,我只是尊重女兒的選擇,這是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
他認真的可憐樣兒把女兒逗笑了。
後來女兒說,覺得自己的父母很牛。
她同桌也跟父母說過要自殺,父母發瘋似地罵他,
他媽邊哭邊打了她一個耳光。
他女兒現18歲,跟他無話不談。他很自豪,告訴我,
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還願意跟父母好好說話。
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教化,是交流與理解。
能讓孩子釋放負面情緒的家庭,溫暖有愛;懂得聆聽的父母,也懂教育。
三
有個親戚的孩子,高中戀愛,離家出走了。
找回來以後,跟父母的關係到了冰點。
父母找我,委屈地說對女兒的教育盡心盡力,好話說盡。
我說你們的交流出了問題,她母親睜大眼睛說:
“怎麼可能?我每天都跟她說,要好好學習,嘴皮都磨破了。”
可這不是交流,是單方面的說教。真正的交流,
是像最貼心的朋友一樣:你的一切我都懂,你的不好我接納。
有些父母最大的問題是
“大主角”意識太強,三觀極正,永遠一副我比你懂、我比你高級的臉。
甚至一激動,連“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種近於詛咒的話都說得出來。
孩子屬於未來,而父母屬於過去。
教育的前提,是認同與跟隨。如果他不認同你,你就沒辦法教育他。
而想獲得孩子的認同,你首先要認同你的孩子。
講認同這個問題,很多家長有一個困惑——他的想法那麼蠢,我也認同嗎?
當然。
無論多離譜的想法,他願意跟你講,就是跟你親,你唯一的選擇是珍惜這種信任。
四
我兒子小學的時候,想把一個欺負他的同學殺了。
看他氣得臉都歪了,我立刻說:“他這麼壞,全班人都想把他殺了吧?”。
“媽,你太天真了,還有好幾個女生喜歡他呢。”
“哇,怎麼個喜歡法兒?”
那天的談話,從他想殺人開始,到害羞地跟我說喜歡班裡一個會唱歌的女生結束。
後來他跟那個欺負過他的男生成了朋友,自豪地宣布,掌握了跟愛打架男生相處的秘訣。
孩子在父母面前表露出的脆弱不堪、陰暗不甘,
是撒嬌,試探,發洩,更是他們獨特的溝通方式。
每個人的成長,都要經歷無數次心理地震,
父母不能做他們的後盾,他們就會慢慢關閉交流這扇門。
少時,你不想聽他說“混賬話”,
以後,可能就永遠聽不到他說真話了。
凡事講三觀,永遠擺一副大家長臉孔的人,
最大的問題是永遠不相信自己的孩子。
總覺得少說一句,孩子就變壞。
可世上的事就是那麼奇怪,你越擔心他學壞,他越學壞。
因為即使孩子,也討厭永遠被壓抑、被定義。
就像《平民之宴》裡的廢柴兒子,當母親堅定地認為世上只有一種成功、一種生活時,
他的所有離經叛道,其實是為了向父母證明,我可以過另一種人生。
經常有人談論窮養富養的問題,其實原生家庭的好,不在於物質,
而是平等與信任,是交流的順暢與彼此的理解。
能放心大膽地在父母面前坦露陰暗面的孩子不容易變壞。
他們相信愛,懂得愛,人生自然而然地向著光明那方。
他們不會把挫折當成失敗,因為從父母那裡,他們得到了做自己的底氣:
不論你長大之後,是怎麼樣的大人,
並且,能擁有被信任的權利;
孩子的人生,從來不該被某次的考試,
或是某次成功與否定義。
否則人生當中的挫折這麼多
又有誰能堅持到最後呢?
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都不會失去被信任的權利;
你的人生,不是被某一次考試,某一次成敗定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