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孩子老跟你唱反調,只能乾瞪眼?學會3招孩子對你“言聽計從”

{DM_AfterTitle}
{DM_Content}

如果你用眼睛看到的是一個生命,你關切這個生命,
你就會從孩子的角度看孩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生命就會受到尊重。
————孫瑞雪

01 孩子總跟我對著幹,怎麼辦?
最近看到了一個媽媽的分享:
媽媽獨自帶孩子去遊樂園,
孩子對很多東西都感覺比較新奇,一會跑這裡,一會跑那裡。
媽媽一個人拎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在後面跟著,有些力不從心。
於是媽媽就在後面不停的喊:“別亂跑!”
“不要去那個水池,危險!”
“別跑丟了!”

但是孩子並沒有因為媽媽的話而停止亂跑,
相反跑的更快了,媽媽快要崩潰了。
我們帶孩子時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情況呢?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正處第一次叛逆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子,如果跟父母擰上了,
父母說東,他會偏向西,就是跟父母對著幹。

父母不讓做的事情他非得做,父母讓做的事情,他又偏不做。
一句話,凡事不聽父母的。

孩子處在叛逆的時期,做父母的跟孩子交流,
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凡事不能硬來,
不能強迫孩子去做。要慢慢地疏通,
要讓孩子願意跟父母交流。
父母怎樣才能做到和孩子交流沒障礙呢?

並且,發生這些現象背後最真實的原因,
在於父母平時跟孩子的說話方式,觸碰了“反彈效應”。

02 什麼是“反彈效應”?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像一隻白色的熊,
結果參與者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

越是不要做、不要記得的事情,卻往往越會做,越會回想,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的“白熊效應”,又叫“反彈效應”。

336x280

就拿看電視這件事情來說,我們越是禁止和壓制孩子看電視,
孩子對電視越好奇,這樣的好奇心驅使
他們去了解去接觸,想盡一切辦法就是要看電視。

同理,我們越是禁止的事情,孩子偏偏要做,
不是孩子叛逆,而是因為“反彈效應”。

03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1、從生理角度分析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大腦的思維方式:大腦是通過繪製圖畫,
而不是通過言語進行思維的。我們的言語,
最終在大腦中呈現的是圖案,而不是文字。

比如,我們說不許看電視,孩子的腦子裡接收的只是
“電視”的圖案,而不是“電視”這個詞語。

其實,人的頭腦只會接受指令,卻不會區分指令的對錯。
所以,當父母說,不許看電視,孩子的大腦接收到
“電視”這個指令,它不會去分析該不該做,
而是把電視這個影像呈現在孩子的大腦裡。
這就是,我們越不讓孩子做,孩子越要做的原因。

2、從心理角度分析
有人說,禁止本身就是一種誘惑。
因為“禁止”本身就含有很強的暗示性,越是禁止的東西,
人們越想得到手;越希望掩蓋的某個信息,越能激起人的窺探欲。

當我們可以轉移注意力時,思維也開始出現無意識的“自主監視”行為
——監視自己是否還在想不應該想的事情,使我們無法從根本上放棄對這件事情的關注。

簡單來說,當告訴我們不要做什麼時,
我們的注意力就已經成功地“專注”在了不要做的事情上。

336x280

所以,你告訴孩子“不要玩遊戲”,孩子可能已經努力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不去想遊戲,可是,腦子裡卻全部是遊戲有關的東西,越克制越去去想。

孩子,天生好奇心比較強,很多我們說過“不許做”的事情,
對他們而言,卻是一種探索和認識世界的方式。

04 父母怎麼做才能避開“反彈效應”呢?
第一:多用正向語言跟孩子溝通,通過不間斷的額正向刺激,從習慣上減弱的孩子“逆反心理”
《父母的語言:3000萬詞彙塑造更強大的學習型》
作者達娜.薩斯金德別指出,雖然孩子聽到的字數都很重要,
但如果孩子從小長期處在充滿否定句、禁止句的環境,
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開始籠罩嬰兒的腦部,極度負面、
通常無法逆轉的影響,滲透它們的核心。

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一些禁止性、命令性的話語,
會給孩子造成一個持續性高強度壓力的環境,會讓孩子產生內在緊張源。

這些緊張源代表著兒童大腦發育最初的遺傳因素,需要大腦集中註意力,
向學習方面轉移。當壓力水平持續攀升,也就是我們過多使用禁止或命令性句子,
長期使兒童處於緊張狀態,“壓力荷爾蒙”就會滲透兒童的大腦,
使大腦構造發生永久性改變,這將導致孩子的長期行為問題、學習問題或者健康問題。

通過結果可以觀察,禁止性否定性的句子不僅影響孩子的認知及語言發展,
也影響行為、自我控制、情緒穩定、社交發展,與整體的身心健康。

所以,跟孩子說話時,一定要多用正向的語言。
比如,當我們想讓孩子停止看電視,可以跟孩子說,
“一直看電視眼睛會累的,關上它,我們去戶外玩一會吧。”

當我們想讓孩子放下手機,可以跟孩子這麼說:
“玩手機的時間結束了,放下它,我們一起玩積木吧!”
孩子並不是故意跟我們作對,而是因為“反彈效應”。

336x280

第二:多向孩子描述我們的理想“願景”,避免出現禁止等詞語,
從語言上消除孩子的逆反“來源”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名作《兒童的人格教育》中提出,
個體除了人格的統一性,人性的另一個最重要的心裡事實
就是人們對優越感和成功感的追求。 每個孩子都渴望獲得父母的尊重和關注,
如果讓他們體驗到自己完成事情的成功感和優越感,
孩子是非常樂意去做的。明白了兒童的心理需求,我們就知道怎麼引導孩子了。

如果想讓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就從正面給孩子描述我們想要的結果,
比如,拿尿床這件事來說,如果給孩子換了新床單,告訴孩子,
“試試看,我們今晚能不能保持床單乾爽整潔。”

這句話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如果你能保持床單乾爽,那就很棒了。
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肯定會努力保持,
慢慢地就會控制自己,養成不尿床的好習慣。

有一次,閨蜜帶兩歲多的孩子來家裡玩,
看到我家地上擺放了一個軍艦模型,
孩子上去就要拿,閨蜜在一邊不停的說:
“不許拿,不能動,碰壞了怎麼辦?”
可是孩子就像沒聽到一樣,繼續要拿在手裡。

我走過去,拉起孩子的手,邊示範輕輕地撫摸模型邊告訴他,
“要輕輕摸它,輕輕摸。”鬆開孩子的手後,他學著我的樣子,
一邊摸模型一邊說:“要輕輕的,要輕輕的”。

與其對孩子說“不許”、“不能”、“不要”這樣的禁止性詞語,
不如我們清晰地表達出希望孩子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孩子為了獲取成功感,一定會按照要求去做。

所以,當我們想讓孩子按照我們說的做時,一定要向孩子描述我們希望做什麼,
怎麼做,以及為什麼這麼做,從語言上消除孩子的“反彈效應”。

第三:合理設置“合法”選項,
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有效選擇,強化孩子接受正確概念的“能力”
《正面管教魔法書》良好的行為養成術中提到,當孩子時不時表現出的那些出乎意料
而又讓我們頭疼不已的“不良”行為,“二選一”的方法
能讓我們在保持鎮定及理智的前提下,迅速將這些行為“滅火”。

比如,當孩子在客廳不停地扔皮球時,你可以對孩子說:
“要么把球拿開,要么你到外面去玩。”
說完趕快離開現場,不給孩子“反彈”的機會。

這麼平淡的一句話能解決問題的原因在於,你為孩子提供了兩個選項,
一個選項是在讓孩子停止不正確的行為,
另一個選項是在讓孩子以合適的方式將自己的活動繼續下去。

這樣既給了孩子選擇權,又讓孩子感受到了“自主權”,
很多孩子喜歡跟父母對著幹,唱反調,
就是感覺被父母限制了自由,剝奪了選擇權。

“二選一”的方法需要你快速思考,並且給出合理的選擇。

教養是一門學問,與孩子說話的藝術,更是一門父母的必修課程,
我們教的不只是孩子的行為,而是孩子的心。

希望大家都能更多的關心自己的孩子
有時候不是孩子特別叛逆,只是他們也想有自己的選擇
學會聆聽,才能更好的溝通。

Reference:
{DM_NextToContent}
{DM_AfterContent}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

{DM_Body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