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兩性

李玫瑾:不放手孩子怎麼成長?家長要學會「2不管3不慣」很重要

{DM_AfterTitle}
{DM_Content}

孩子的教育問題;
一直都是很多家長最為關注的事情,
但是還是有很多家長不得其法。

在一期《圓桌派》節目中,李玫瑾教授在談到家長教導孩子的弊端時,說到:
"有些家長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這話說的很在理。

現在做父母的都是相當積極,對於孩子的教育都非常的上心。
很多時候,當做父母的在表達出對於孩子教育的擔心、煩惱時,
更多地是一種盲從、不知所措的焦慮心理,往往也反映了
做家長的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能將孩子培養的更好。

而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律能力,
因此等他們慢慢長大了,父母終於知道"孩子不努力

讀書就上不了好的學校,找不到好的工作,
會影響他們一輩子"時,往往已經為時已晚。

而這恰恰就說明瞭父母的一個通病,
在一些小問題小毛病上很少及時地糾正孩子。
導致孩子逐漸養成了一些壞習慣。

有老話所講到的"該管的時候就去管,不該管的時候就該放手"。
當然這也讓自己想到了有句家庭教育格言,非常有道理的。

是這樣說的:
"教育孩子需要一種綿力,要順應孩子的感覺與節奏,
錯誤的教育方向與方式,孩子會把你撞飛。"

336x280

因此,李玫瑾教授提出了對孩子要做到"兩不管三不慣"的原則,
這樣既可以避免孩子今後少走彎路,也能讓父母輕鬆地帶娃。

兩不管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不管

現在的孩子,誰還不是爸媽是心裡的寶,上到中學生和小學生,
下至學齡前兒童和幼童,家長真的包辦了太多的事,

從另一方面講,也是家長對於孩子的不信任造成的,
當孩子有能力自己吃飯時,當孩子可以自己穿鞋時,
請把權利還給孩子,因為他們會在失敗中得到更多。

 能夠承受的挫折不管
有的時候,我們成人會表達孩子的應該有挫折能力,
不應該在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時就表現的承受不住了。

應該在孩子的成長當中,父母就該讓孩子去體會本年齡段該有的挫折,
不需要父母去大包大攬將孩子保護起來。

對於學業中考試的失利就該積極地面對,
將問題的原因找出來進行分析、研究。
這樣的失敗才是有意義,讓孩子更能從中得到成長。

336x280

孩子的成長必將是恰當地引導加合理的管教才得以更加順利地進行。
很多時候,做家長的需要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積極地去體會、實踐才行。

三不慣

一、對於孩子不尊重別人、沒禮貌不能慣
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曾說過:
「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

如果對於孩子的不尊重、沒禮貌等惡習不進行制止,
會逐漸使孩子養成任性無理、驕橫自大的性格,
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重視,不能慣著孩子。

二、對於觸碰原則的問題不能慣
原則是什麼?就是底線!如果對孩子觸碰原則的問題視而不見,
會導致他今後犯的錯越來越大。

明知道在馬路上玩會有危險,卻不制止,早晚有一天出事。

孩子偷拿了別人的東西,卻不制止,
以後拿的會更多,最後結局是什麼,可想而知。
所以原則就是高壓線,不能碰,更不能慣。

336x280

三、孩子對事情沒有責任感不能慣
自己做錯事情,就要承擔錯誤,這是每個人最基本的責任。

如果孩子並沒有養成這樣的意識,
就會逐漸成為一個肆意妄為、毫無擔當的人。

家長一定不要慣著孩子這種壞習慣,
要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壞習慣會成為孩子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
好習慣則會為孩子指明成功之路。

每個孩子,雖然會有不同的個性
但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
未來會變成怎麼樣的人,父母的引導非常的重要!

基本上,家長老是不放手,
孩子確實無法獨立成長,這是無庸置疑了。

並且補充一點,家長放手,並不代表完全放手。
家長要做的事還有很多,家長可以提醒,可以指導,
可以幫他總結,可以幫他善後。

很多家長總是溺愛孩子,一旦放手又容易走入另一個極端。
家長對孩子的幫助應該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又不離他的左右。

孩子就像沃土,如何耕種是父母的本事
細心愛護,仔細教導,孩子才能成長茁壯。

而在3-6歲是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最重要時期,
只有父母能抓住這個性格培養的關鍵,
從根上培養孩子行為習慣和性格品質,
那麼孩子未來的路才能走的更遠更廣。

Reference:
{DM_NextToContent}
{DM_AfterContent}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

{DM_Body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