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兩性

一圖看懂清華學霸作息表:培養優秀孩子的奧秘,就在「這6件事」裡

{DM_AfterTitle}
{DM_Content}

前段日子,清華大學微博po出幾張院內學生的日常作息生活表,迅速登上了熱門話題。從下圖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位學霸每天都是凌晨1點才睡覺,早上6點起床,一天的生活規劃排得滿滿的。除了學校內的課程外,還多了外語學習、體能鍛鍊、複盤反思的時間。

有一位網友就說到:「這份規畫表把時間管理、情緒管理,還有自製能力修練到了極致」。再繼續深入了解,這位學生其實來自落後地區,家境條件並非很好,剛考上大學那時,為了省錢經常一天中只吃兩顆饅頭,但憑著超強的自制力和毅力,他連續拿了四年的獎學金,成績始終維持在校內前三,甚至還沒畢業就很多公司提前挖角錄用,前途堪稱一片美好。

而家境貧庸的他,卻在高手如林中拔得頭籌最大的原因,靠的就是自律。擁有強大自制力的孩子,在學業和事業方面,智力是平常人的兩倍多,只要學會了,孩子一生受益。

可惜在生活中,自律的孩子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孩子都需要家長、老師在後面催著趕著才願意去做事,有些人甚至長大成年也依然改不了拖延、貪食、沉迷遊戲等毛病。其實,孩子的自控力並非天生,一個人自控力的強弱,主要靠後天的訓練和培養。

有研究表明,孩子長到2歲以後,自控力和規則意識便開始萌芽。如果父母能在2-6歲這個生長階段對孩子進行及時、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孩子便會具備更充足、強大的自控力。那麼,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呢?老師建議家長們這樣做。

1、幫孩子練習自我控制
兩三歲的寶寶發育還不完善,對身體的控制較弱,自控力的訓練更多是幫寶寶實現意識對行為的控制。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心理學博士、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陳忻推薦的幾個自控力訓練遊戲很值得家長借鑒。

1)請你跟我這樣做
現在市面上很多兒歌童謠,都會搭配簡單的互動和舞蹈動作。爸爸媽媽可以邊唱邊做,讓寶寶集中精神模仿我們的動作。寶寶剛開始動作不協調、做得慢沒關係,多次練習後,寶寶對肢體的控制便會越來越熟練啦。

336x280

2)躲貓貓
一開始玩時,大多數孩子都只能躲一兩分鐘,然後就忍不住出聲、扭動暴露自己。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寶寶,你一動我就能找到你哦。下次你再耐心多等一會兒,爸爸媽媽就發現不了你啦!」

3)123木頭人
「我們都是木頭人,不許說話不許笑,不許動來不許跳,更不能露出小白牙!」相比前兩種,這個遊戲對寶寶肢體和表情的控制力要求更高了。當孩子們能熟練完成這個遊戲的時候,想必情緒控制能力也一定很出色!

2、讓孩子學會「短暫等待」
有很大一部分家長,認為自控力就是「延遲滿足」,於是在生活中有意製造一些小障礙,拖延滿足孩子的需求。長期對孩子的情感、需求不做及時適當的回應,反而會削弱孩子的安全感,破壞自控力的萌芽。

真正的自控力,是要讓孩子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做應該做的事。比如:「寶寶,媽媽現在要洗碗,5分鐘以後才能給你講故事,耐心等待一下。」
「寶寶,吃完飯半小時以後,才能出去踢球。」

不必刻意磨練,在適合的生活場景中給孩子一個明確、短暫的等待時間,他自然會慢慢提升忍耐力和自控力。在具體情境的引導下,孩子的同理心也會得到培養,更願意理解他人的處境和情緒。

3、培養自律的日常習慣
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他6歲的兒子中途要求玩iPad。朋友說:「可以,但今天只能玩20分鐘了。」讓我驚訝的是,20分鐘後,孩子真的自覺走出房間,主動將iPad還給了朋友。朋友跟我說,兒子每天吃飯、睡覺、練琴、玩遊戲的時間都是提前商定好的。

336x280

剛開始孩子經常不遵守作息表,變相延長玩耍的時間,但朋友一家始終堅守規矩不鬆口,當天遊戲時間超了就在第二天的時間裡扣除。堅持執行了幾個月後,現在孩子基本養成了規律的生活作息,「自律」這種能力不知不覺已經融入了日常的行為習慣中。

1、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鄰居家的女兒果果,前段時間沉迷於看動畫片,經常晚上該睡覺了還不想關電視,讓爸爸媽媽很無奈。
在我的建議下,果果爸爸給果果創設了一個有價值的家庭角色,還頒發了一張「聘書」:聘任果果擔任家庭監督員,負責監督並確保家裡每個人都按照作息表健康生活。

果果上任後,每天家裡的對話是這樣的:

「奶奶,你今天看電視已經超過2小時了,我必須幫你關掉!」

「媽媽,10點該睡覺了,你不能再玩手機了!」

除了認真提醒外,果果還主動關電視、帶頭洗漱上床,再也沒有拖延磨蹭。爸爸笑著說:「果果真是個負責任的監督員!」

336x280

在早教中心上課時,我也經常會讓調皮的孩子當我的小助手,幫忙分發教具、協助其他小朋友遊戲。
神奇的是,當這些搗蛋鬼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時,往往都變得特別乖巧自律。將孩子的行為與責任感關聯起來時,責任心越強,自控力也越強。

2、教孩子掌握一些克制的技巧
自控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在小時候教孩子一些克制自己欲望的技巧,可以更好地幫孩子抵抗誘惑,增強自信心。上世紀60年代,斯坦福大學博士Wlater Mischel對一批4歲的孩子做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仔細觀察那些成功堅持15分鐘後才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基本都用了以下三種小技巧。

1)注意力轉移法
很多孩子都明智地選擇幹點別的事分散注意力,用唱歌、踢凳子、互相聊天、玩桌上的盤子等辦法熬過了漫長的15分鐘。而那些一直盯著棉花糖、用手揉捏糖的孩子,則很容易經受不住誘惑,提前把糖吞下去。

2)心理暗示法
在孩子面對誘惑時,我們可以教孩子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給自己加油鼓勁。比如:「再等一下,馬上就好了!」、「我能做到,我一定能做到!」、「再堅持一下,我就能得到XX獎勵了!」

3)遠離刺激源
面對棉花糖的誘惑,有的孩子捂住自己的眼睛,有的把棉花糖扣到盤子下面,還有的寶寶把手壓到了屁股下面,最終拿到了獎勵。如果自制力不夠強,那教孩子把「誘惑」藏起來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呢!

3、父母的誇獎與肯定
「寶寶,媽媽剛才打電話,你耐心等了五分鐘都沒有打擾媽媽,特別棒!「寶寶,這次看電視超時了2分鐘,差一點點就拿到獎勵了,爸爸相信你下次一定能按時關電視!」爸爸媽媽的鼓勵,永遠是激勵孩子進步的一劑良藥。願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溫柔支持下,變得更加自律、優秀!
 

Reference:
{DM_NextToContent}
{DM_AfterContent}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

{DM_Body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