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了嗎?成功人士通常都特別會講故事,你也是嗎?
不論是小孩或是大人,其實都很喜歡聽「故事」,好的故事會烙印在我們的大腦裡,不管經過多久都會在腦中不段發酵,並活用在生活中,給我們警醒或是啟發,帶來更多具有現實意義的教育。我們的成長過程聽過大大小小的故事,透過故事的堆疊,成為每個人與眾不同的經歷,而許多共同的經驗最終會和大部分所有人一樣,形成一種特性。每個人的經歷不同,但「故事」卻可以找到許多共鳴的生存法則。
現在行銷策略就有一種稱為「故事行銷法」,這種行銷手法在心理學中已經不適產品之間的競爭,更是將故事帶入品牌競爭中。舉例來說,要說服消費者購買陌生商品,需要靠很多的大量廣告打入消費者的印象中,這是需要很多時間和信任,需要耗費相當大的心力,但是一個好的故事就不一樣了,它可以直切消費者心中,拉近與品牌和產品距離,縮短排斥心理。
也因為經驗是由生活堆疊而成,所以這些故事幾乎都觸及了現實中的各個層面。它讓我們不需要付出太大的成本,就可以有所體驗,讓我們有喜怒哀樂等情緒,甚至讓我們保有愛、勇氣與希望。
01.找到意義,就容易記憶
在廣告心理學裡,一個概念或理念是很重要的。一個普通的產品搭配好的理念、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往往容易讓人對這個產品產生好感度。故事幫助人找到意義,同時人也會因為表面訊息,而形成背後的故事。舉例來說,如果今天聽到兩句話,分別是:
「弟弟被打,哥哥接著被打。」
「弟弟不收玩具被媽媽打,哥哥因為沒有管好弟弟,接著也被媽媽打。」
通常第二句較有「故事感」的版本,我們印象會比較深刻,又或者說因為其共同的故事經驗,所以比較能產生共鳴。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信息量越少我們越容易形成記憶。若從這個角度切入,第一句字數最少,我們應該會花最少力氣記憶,但實際上第二句較容易形成「畫面故事」,這就是故事對記憶的作用。
02.趨吉避害是人性本能
那要如何訴說一個故事呢?「恐懼」和「渴望」是兩大利器。在動機心理學裡面提到人會去選擇去做一件事情,往往有兩個很核心的動機,一個就是免於恐懼,另外一個是獲得利益。若能從這兩個角度去講故事,往往比較容易吸引注意力。也就是選擇做某件事情或者選擇使用某項產品,可以讓我們免於害怕或者讓我們獲得喜悅,那麼我們就有很高的動機買單。
故事,在不同情境下適用,但要形成這個故事就得從生活里找尋,找到自己內在的聲音,談一談自己喜歡的故事、感動的故事,這樣才能產生靈感。所以要講一個好的故事,最基本的條件應該是要「講人話」,去除專業術語或者規格介紹,站在聽眾的角度思考才能夠溫暖地傳遞信息。
我們無法給予別人自己所沒有的東西,所以如果一個故事連自己都不感動,那麼通常也不太會讓人感動。
03.通過觀察再將故事串聯
美國漫畫家艾莉森·貝克德爾說過:「不管我們說什麼,說的總是自己。」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才讓每個不同的生命有機會透過故事串連且來。因為這微妙的串聯,所以有些故事符號在跨情境底下仍然適用。
其實通過觀察以及在自己的生活里,就有很多可以激盪出好故事的元素。只是多數的時候,我們「看見」的太多,「觀察」的太少。重點在於我們怎麼定義自己,定義我們眼中的事件,定義所有事物的觀點。
一個好的故事既是生活智慧的結晶,也是推動我們不斷成長的關鍵介質。願你從今天起,成為一個擁有故事、會講故事的人。
小編一秒想到「老高」,老高也是很會講故事的人,也許會有許多人不認識他,這是一位知名Youtube,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從宇宙講到地下,從歷史講到未來,小編真的很愛他,再艱深難懂的原理,20分鐘的影片就能明白,既好笑又好懂,在某次訪談中,老高就曾表示自己每晚都會和老婆小茉講故事,一講就是11年,這也是老高踏入Youtube的其中一個契機。這邊有粉絲也是老高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