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兩性

父母脾氣不好,會培養出「2種孩子」,教育最大的死敵就是「父母的脾氣」

{DM_AfterTitle}
{DM_Content}

父母的脾氣會影響孩子的成長,長期被父母罵的孩子容易缺乏自信,對人小心翼翼,深怕一個不小心引來一場情緒爆發。從孩子的角度還看,父母的情緒不僅是讓孩子少受到責罵外,家庭也會相對於和樂,家長應該做孩子的「情緒導師」,沒有任何人會教導孩子如何管理情緒,所以家長的角色就非常的重要!

這個影響是從小事情開始,父母積極明確的表達情緒,能為孩子帶來榜樣,當大人用愉悅的心情和孩子交流,情緒是能夠被感染的,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發自內心的愉悅,這樣他們的成長也會充滿歡樂和活力。如果孩子經常受到責罵或是處在消極環境中,即使這些情緒並非針對他們,孩子同樣也會受到傷害,他們會變得害怕,無所適從,甚至是不知所措,以為是自己的錯誤,把一切往自己身上攬,這是相當不正確的!

在易怒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們會有一些比較明顯的特點:想得很多,習慣性道歉,害怕讓人失望,控制欲強,忽視自己的感受來取悅別人,不自信沒有安全感等等。一般來說易怒的父母容易養出兩種孩子:一種是過早懂事形成討好型人格,失去自我。一種就是父母的翻版,脾氣暴躁,不會控制情緒,容易歇斯底里。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孩子雖然明白髮脾氣不對,但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影響下,他們最終會變成父母的樣子,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憤怒,將怒氣發洩到最近親的人身上。試圖用暴力的方式偽裝和保護自己。

336x280

「幸福的童年能夠治癒一生,而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來治癒。」
幼年時期長期遭遇父母吼叫的孩子,成年後和伴侶的關係往往不會讓人滿意。父母負面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會被孩子繼承,成為他們自己的習慣。那些生活在易怒父母家庭的孩子,長大以後如果沒有意識到問題,可能要用一生來療愈童年的創傷。

其實憤怒的情緒本身並沒有什麼錯,而是錯在發洩的方式。
教育最大的死敵就是父母的脾氣,一分脾氣七分害,貧窮不一定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是精神的虐待一定會製造出問題兒童,讓孩子生活在精神虐待中就如同給他們戴上了終身痛苦的枷鎖,很多家長把孩子的人性和不聽話歸咎在孩子身上。其實問題兒童的背後一定是父母的教育出現了問題。

父母改變壞脾氣的方法:
1. 把壞脾氣換做溝通
隨便發脾氣就像到處扔垃圾,是非常不好的行為,孩子不應該成為父母負面情緒的垃圾桶,與其發火動怒,不如好好溝通,比如看到孩子作業沒寫完,不要一上來就火冒三丈。如果家長一上來就發火未必會讓孩子好好寫作業,有可能會更加抵觸。

336x280

如果家長想要達到想要的效果,可以坦白一點對孩子說:「你不按時完成作業,會讓我很難過,如果能夠先寫作業,我會很開心。」直接表達自己的意願,用同理心去教育孩子,讓感情順利自然的流動,這樣做孩子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和管教。

用情打動孩子比大發雷霆要更能撼動孩子的心,讓家中充滿感情和溝通,而不是暴力和訓斥。父母改善自己的脾氣看上去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其實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當家長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友好相處的時候,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就會觸手可及。

2. 靜心思考
真實的面對自己的情緒,一味的壓抑和克制脾氣並不是最好的辦法,情緒其實是無法壓抑的,因為壓抑會帶來更嚴重的情緒爆發,真正的做法是學會真誠的面對自己的情緒,認識到情緒管理的問題,和孩子無關。

336x280

3. 學會真實表達情緒,及時疏導
之所以不發火其實是因為經常與家人表達情緒,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可以採用傾訴的方式與家人一起分享,這樣情緒就能快速的平靜下來。當一個人生氣發怒的時候,只要給他一個有力的擁抱,用心傾聽,就能給對方帶去力量和安慰。

對於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做錯了事,受了委屈之後,並不需要馬上指責和埋怨,要學著去理解關愛和傾聽,當孩子將自己內心的垃圾倒出來之後,才能真正裝的進家長的良言和教誨。

Reference:
{DM_NextToContent}
{DM_AfterContent}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

{DM_Body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