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禮物》沒有了童年,每個人都是天才....但你願意嗎?
編劇評價(普通、傑出、精湛、完美):精湛
編劇湯姆·弗林(Tom Flynn)在故事的開端便拋出了教育問題,當我們看到故事的全貌時,也就能理解這個問題的嚴重程度,假設,你現在可以用你的童年換取優異的成績與學歷以及在十五歲時取得博士學位,你是否會願意?
如果你願意,將會回到人生中三歲的時候,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學英文、練習數學,接下來是第二外語法文,課程排得相當滿直到晚上十點結束,就寢。每天接受十四個小時的高壓學習,直到你取得博士。或許會覺得這一點不太可能,英才教育就是要使其可能,加上嚴格的教鞭,十五歲獲得博士學位絕不會是想像。這樣來說,天才可以被塑造,但這樣的天才只存在壓力,也很難為人類增進福祉。
故事中,艾福林(琳賽·鄧肯飾)逼迫瑪莉的媽媽活在龐大的學習壓力,她的目標不是考上好大學,也不是找到一個好工作,而是讓她解開世上相當困難的數學難題。艾福林似乎被虛榮與成就沖昏頭,眼裡只有得獎,不在呼女兒是否活得開心,一昧的壓榨與逼迫。當瑪莉來到叔叔法蘭克(克里斯·伊凡飾),承諾妹妹要給瑪麗一個快樂的童年,不用活在高壓底下,而法蘭克貫徹一切死守諾言,他不曾毀約,也不願妥協。
瑪莉繼承了母親的數學天賦,在學校受教時,她的天賦震驚了老師,而艾福林知道自己的孫女是天才,她再次對獎項然起野心,但這也會傷害一位還相當年輕的天才。故事也就從這裡開始了一場孩子是否應完全掌握教育自主權,進行了一場激烈又精彩的辯論,而這點在法庭的各項橋段中更是無比精彩。
當法蘭克發現一切都是艾福林的計謀,他用了最後的方法來換取瑪麗的童年──解開數學難題的論文!這時法蘭克才說出,這篇論文在艾福林死後才會發表,她活著時將看不到這篇論文的出現,也就意味著這是瑪莉的媽媽,對艾福林最無情的復仇。
艾福林從論文看見了自己的虛榮與暴行,我們可以看到她得她想要的了,但是她一點都不開心。而法蘭克同意她到天才學校受教,放學時,瑪莉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樣,在公園裡找到歡樂的笑聲。故事中有許多情節都顯示出兒童的心理問題,例如:瑪莉判給寄養家庭,被迫與法蘭克分開的分離焦慮症、受到大人糾正時的憂鬱情緒。
《天才的禮物》拍出了相當重要的家庭教育問題,我深信家庭教育遠比學校教育來得重要,我們的所作所為可能在無形之中傷害到孩子們,他們可能不會成長,甚至也不知道該往哪裡走。然而完善的家庭教育是什麼?這可能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們可以避免並一定要避免的就是不要成為艾福林這種父母,把教育自主權還給孩子,讓他去活出自我;或者,剝奪他的童年,進行高壓英才教育,如此他也可能成為天才。
導演評價(普通、傑出、精湛、完美):精湛
導演馬克·偉柏(Marc Webb)注重了情感的層面,其中不僅有溫馨也有衝突,並使用特寫鏡頭說出故事的韻味,他會將鏡頭聚焦在艾福林的臉上,使我們覺得她是故事裡的反派。雖然她不是真正的壞人,但偉柏希望我們不要成為這種父母,因此才將鏡頭貼得很近,當然這點也仰賴琳賽·鄧肯(Lindsay Duncan)的演技。而在這對宛若父女的相處上,則是以夕陽強調兩人的情感,法蘭克將瑪莉扛在肩上,夕陽的光輝映耀出兩人光影,這是導演希望我們看到情懷,一種祥和的景象,細細體會溫暖的影像。
演員評價(普通、傑出、精湛、完美):精湛
麥凱恩‧葛瑞斯(Mckenna Grace)這位童星,她的演技可能已經比克里斯·伊凡(Chris Evans)還要精彩!她演出一位天才所需要的天賦,以及兒童面對被迫與父母分開時的焦慮,當她知道自己必須離開法蘭克時的憤怒,就像麥凱恩‧葛瑞斯引導著克里斯·伊凡向前走,葛瑞斯著實展現了表演的爆發力。而琳賽·鄧肯(Lindsay Duncan)則是將一個嚴肅又虛榮的母親演得相當好,她就像反派,如果一個故事裡有反派,觀眾能快速地看到故事的全貌與核心,而這個反派必須是一個被虛榮與野心衝昏頭的控制狂,琳賽·鄧肯將這個角色演得面面俱到,並渾然天成。
總體評價(普通、傑出、精湛、完美):精湛
《天才的禮物》拍出了家庭教育大過於學校教育的各個層面,我們雖然不是天才,然而英才教育則可以使你的孩子逼近天才,只要不顧一切地犧牲他的童年──但是,我想給他一個歡樂的童年。
圖片來源二十世紀福斯
【本文經原文作者授權轉載,作者:編劇人生,原文出處:編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