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30K小資女月存1萬8,35歲買2房「沒有很難」:有歸屬感!網戳真相遭打臉

{DM_AfterTitle}
{DM_Content}

台灣房價漲翻天,年輕人買房夢再不如以往,只能看著傳單嘆氣,別說現代年輕人誘惑多、消費高、太享受,以前兩三百萬可以買一棟透天,再加上20年前物價低,陽春麵一碗不到20$,容易飽餐一頓,以前靠加班,努力存錢,持之以恆,買房不是夢,現代的孩子買房只能作夢!

不過就有一位35歲,月薪3萬的小資女分享,自己月存1萬8,不要鎖定高房價蛋黃區,買房並不是難事
。她透漏自己18歲就開始工作,現在靠存款、老公支付房租和家人返還10多年孝親費,輕鬆在桃園市區購入2間房。

林姓小資女1日下午在「爆廢公社二館」發文,提到現在網路上很多人總說買不起房子,「我覺得是他們是想要住在天龍國,或是有新北市跟台北市的迷思。」她認為,買不起極貴的雙北不要緊,桃園市有高鐵、有火車,對年輕人來說是個極佳的選擇。

「或許中古屋跟桃園不是你想要的,但先求有在(再)求好,至少錢不會散掉亂花,到時候什麼也沒買到。」林女用自身故事證明,目前月薪不過3萬出頭,平均1個月花掉1萬2千元,租屋的房錢和車子由老公負擔,等於可存下1萬8千元。另外,她從18歲開始給家人5千至1萬元的孝親費,35歲要買房這年家人全數歸還。

她表示,桃園市區一間25年2房的舊大樓,約莫只要350萬元就能買到,依照每月存1萬8千元的進度,自備款只要6年就有了,房貸也只要1萬5千元,跟現在付出的房租差不多,加上有火車通勤很方便。林女證明,月薪只有3萬多也可以買房,更因為有了房子讓懶惰的她變得勤勞,從亂花錢變節檢,「買房讓人有歸屬感」。

▲小資女發文證明不用高所得收入,照樣能擁有愛巢。(圖/翻攝爆廢公社二館)
最後,林女的結論是買房根本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她勸網上抱怨的年輕人先別買名牌跟汽車,房子才是該努力拚的項目,節儉存錢就能達成目標,「先買房子在(再)買汽車,省吃檢用拿去買房子最實在!」

房價所得比與貸款負擔率雙漲,北市購屋要不吃不喝14年!

內政部今天(11日)發布2019年第四季房價負擔能力指標,其中,全國貸款負擔率為35.15%,較上季上升0.42%,與去年同季持平,房價負擔能力為「略低」等級;房價所得比則為8.58倍,較上季上升0.11倍,與去年同季持平。從長期觀察,本季貸款負擔率雖較上季上升,但仍是2016年以來第三低,房價負擔能力有逐漸提升的趨勢。

內政部指出,房價負擔能力指標是參考「貸款負擔率」及「房價所得比」2項指標,以衡量對房價可負擔的程度,數值越低表示負擔能力越高,並依據當季房價中位數與所得中位數的關係計算而得;本季因房價中位數較上季上漲,導致貸款負擔率及房價所得比呈現上升的趨勢。

336x280

去年第四季的全國房價所得比略為上升、為8.58倍,也就是平均不吃不喝8年多才能買一棟房子;雙北房價則是長年居高不下,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為13.94,平均要將近14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房子新北的房價所得比也高達11.72,平均也要超過11年不吃不喝才能購屋。6都中,房價第三高的是台中,房價所得比為9.8,桃園、台南、高雄三地的房價所得比都是7左右。

至於貸款負擔率,去年第四季,全國購屋貸款負擔率為35.15%,較上季升高0.42%,比去年同季也上升0.03%,房價負擔能力為「略低」等級。在6都中,台北市的貸款負擔率為57.11%,也就是在台北市買房的民眾,5成7的收入都拿來繳房貸;新北市為48.01%,收入將近一半也都拿來付房貸;其他4都的貸款負擔率則為29%到40%不等,所得的3、4成也都得花在房貸上。

文章一出,許多網友熱烈討論。網友這樣說:

「認同樓主看法,先買房再買車,很多人都本末倒置」

「觀念很好,月收10萬以上沒房真的該檢討」

「為了買房,需要犧牲多少的生活品質?這樣犧牲自己的快樂真的值得嗎」?

許多網友更是這樣說:

336x280

「要成功買房,首先要先有個好爸媽,好的另一伴」

「理財觀念非常正確,花別人的$然後自己的存起來」

「有老公真好」

「老公付房初又給你車開,買房當然簡單」

「羨慕給家人的錢還能拿回來」

「我只看到:老公付房租,真好,我也想要」
 

6個超實用存錢方法,1年多存13萬元!

方法1.
52周階梯存錢法 這個方法強調每一周存的錢要比上一周多,透過遊戲,讓存錢多一點樂趣,養成存錢好習慣。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存錢計畫,設定每周存款金額,例如以10元為單位,第1周存10元,第2周存20元,第3周存30元,第4周存40元,以此類推,到第52周時總共可存下1萬3780元。你也可以從50元、100元開始存起,以第1周存100元為例,1年後就可以存下13萬7800元。 當然,你也可以倒著存,先苦後甘,第1周先存5200元,第2周存5100元⋯⋯只要能夠強迫存錢,並養成「固定存錢」習慣的,都是好方法。

336x280

方法2.
行為心理學家發現,一個習慣養成至少需要連續做21天,前面7天要很刻意的提醒自己做這個動作,7∼21天這個行為變成自然,但還需要意識控制,等到第21∼90天,這個行為將會變成不經意的習慣。 這21天只是思維的轉換,一個習慣的養成其實至少要持續半年,存錢也是同樣的道理。建議先訂出一個消費底限,經常做必要性的省思和檢討,並且改變付款或消費方式,透過思維轉換,習慣養成,就能提高儲蓄力! 

方法3.2張表存錢法
第1張表格是「固定支出表」,先把每月非花不可的費用列出來;第2張是「流動支出表」,也就是把食衣住行育樂的各項支出加總,從表格中找出可以節約的空間,並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在不影響生活品質下,把花費降到最低。 

方法4.
用帳戶管理是讓錢分流,各自達成不同的理財目標,因為每個帳戶的用途很明確,又設定了每月儲蓄與花費,就可以控制消費的衝動。她每天都會上網查看3個帳戶使用狀況,尤其是生活費帳戶的餘額,看是不是花的太快,隨時提醒自己控制花錢速度。這個方法不用額外記帳,對她來說是最簡單也是最舒服的存錢方式。

方法5.
先算出每個月的基本花費,然後除以4,算出每周的花費,之後,每個星期一就一次把整個星期的生活費領出來。好處是每次打開皮夾時,就會看到這個禮拜的生活費還剩多少,藉此做消費提醒與控制。當花費控制住後,剩餘的薪水就能存起來。她用這個方法讓自己慢慢習慣花2成、存8成薪水,4年還清房貸。

Step1:算出每月基本生活費

Step2:把每月生活費除以4,算出每周生活費

Step3:每周一領出7天的生活費

Step4:每天檢查皮夾內剩餘金額,檢視花錢速度

Step5:把其餘的薪水存起來

方法6.
撲滿零錢法 在家裡擺一個撲滿,每天回家後把身上的零錢全部丟進去,習慣養成後,不知不覺就幫自己又多存了一筆錢提高儲蓄力! 撲滿存錢這樣做

Step1: 買一個撲滿,或是找一個空罐子,最好是不能輕易把錢拿出來容器。

Step2: 每天回家就掏出零錢,不管是1元、5元或幾十元,全部投進去。

Step3: 存滿了再拿去銀行換整鈔。重複步驟1,繼續存下一桶金。
 

Reference:
{DM_NextToContent}
{DM_AfterContent}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

{DM_Body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