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時睡著6 7次,十幾秒就醒!11歲女孩怪病纏身!原因竟跟〝精神障礙〞有關,請提醒家長別忽略
都說2020年很特殊,
對於11歲的果果(化名)來說,
漫長的居家「抗疫」返校後,
果果出現了「怎麼也睡不夠」的奇怪症狀,
明明保證了夜間睡眠,
白天醒來後,
仍時不時得倒頭就睡,
有時吃著吃著飯、走著走著路,
果果兩眼一閉,也能睡著。
這一睡,十幾秒就醒,
醒來後又精神抖擻。
一小時可睡六七次,每次入睡十幾秒
剛開始出現這些症狀,果果媽還開玩笑說,這是春困,
但幾天後,果果的嗜睡症狀愈發明顯,有時一小時可以睡6~7次,
每次入睡十幾秒,這一睡還好,有時還伴隨著劇烈的雙下肢抖動。
這可嚇壞了果果媽,連忙帶著果果來到了台大醫院,
接診果果的正好是小兒神經專科的副主任,
醫生認真分析了果果的怪病:
「聽家長的描述有點像發作性睡病,但又有區別,還需謹慎檢查!」
典型的發作性睡病I型
果果發作頻率似乎太密集了,而且入睡時間太短。
為了解開謎團,果果入住了兒科,進行了腦脊液檢查、
視頻腦電圖及頭顱MRI等一系列的檢查,
奇怪的是,一系列的檢查結果都呈陰性!
也就是沒有發現有器質性問題,但果果的嗜睡症狀卻逐步加重,
不光入睡時間愈長,而且每次入睡都有刺激性咳嗽,偶爾雙下肢的抖動也愈演愈烈。
原來患了「兒童癔症」,發病原因或是「心結」
吳光聲馬上意識到,果果發病的真正原因可能在「心結」。
再三追問病史,果果說道,發病當天被家裡的哥哥打了胳膊,
但是她也反覆強調自己沒有放在心上。
果果媽回憶說,
果果第一次發作嗜睡時自己確實沒放在心上,
還拿了些水開玩笑似的潑了果果。果果醒後全家人還樂呵呵地笑話她,
現在想起來,可能就是自己的「小鬧劇」成為了孩子起病的導火線。
果果雖然平時個性開朗,但和同齡的孩子比,要早熟許多。
父母總是忙於工作,沒有充分的時間照顧果果,
因此,果果基本上是在老家度過的童年,
其實她非常渴望與父母在一起。這幾天住院期間夜裡也總是做噩夢,
時常呢喃著「爸爸媽媽別不要我」。
謎團解開了,吳醫生告訴家長,其實果果得的是「兒童癔症」,
專業上稱分離轉換性障礙,是由於精神因素,
如生活事件、內心衝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於兒童引起的精神障礙。
癔症的症狀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療占有重要的地位,
該病的預後較好,快的話一年內自行緩解。
對於果果的治療,吳醫生和她爸媽達成了協議,密謀了一種「特製藥」。
很快奇蹟發生了,果果服用後,嗜睡症狀一去不復返,連連說感覺自己好多了。
除了藥物治療,吳醫生也建議,心病還需心藥醫,
全家到心理門診接受家庭治療,更多的溝通和情感交流,
解決果果缺乏安全感的問題。
醫生提醒,像果果和晶晶的情況,其實都屬於分離性障礙,
通常是為過大的壓力或過重的創傷引發。
「比如患者或患兒可能有被虐待經歷,或可能親歷或目睹過創傷性事件,
如事故或災難,體驗到無法承受的內心衝突,
導致一些難以接受的信息和情感無法通過常用的方式表達出來,
從而以遺忘、軀體不適、運動無法控制等情況表現出來。」
新冠疫情以來,居家限制對於中小學生而言,
不僅僅是生活學習方式的變化,更加劇了心理壓力,
對疫情及自身身體狀況的擔心,長期缺乏與同學、
朋友、老師面對面的接觸、交流,無論是居家的「沮喪無聊」
還是返校以來的「緊張焦慮」,都會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持續的影響。
父母應該多關愛兒童的心理健康,共同解決!
最後,請轉發出去,提醒各位家長,
家長需要尋求專業的臨床醫生及心理醫師幫助,
共同為兒童「身心」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