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健康

拔罐拔出水泡,是師傅技術差?還是真的濕氣重?

{DM_AfterTitle}
{DM_Content}
 

和2個好閨蜜去洗了澡, 覺得最近身體比較疲憊,於是,我們3個決定拔個罐再回去,結果出現了下面這種場面!

麗麗的後背雖然紫青、紫青的,但是並沒有“水泡”,而莎莎的後背,沒有麗麗的那麼紫青,反而出現了很​​多的“水泡”,至於我嘛!屬於兩個人的綜合版,不是那麼紫青也沒有“水泡”。


莎莎不開心了,說給她拔罐的師傅手藝沒有我倆好,都給他拔出“水泡”了,而麗麗卻說,不是師傅技術差,是你體內濕氣重,才會出“水泡”的,你看那看那你那麼虛胖!肯定是濕氣重!別怪師傅?!

莎莎不開心了,於是就上網,查詢一下到底什麼原因?
 

拔罐後起水泡是怎麼回事?

中醫中的拔罐是通過一種體外的物理方式將體內毒素逼出體外的過程,拔罐出水泡的實質就是皮膚皮下“充水”,體內的痰、飲、水、濕等病理產物以及水分在負壓的作用下透過皮下組織,進入並停留在皮膚中,這樣就形成了水泡。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336x280

 

1、體內風寒濕濕毒較盛

以濕氣最為突出。起泡也是一種邪氣外出的表現。有時會在罐壁上出現小水滴,也是濕邪的表現。
 

2、留罐時間有點長

因人而異,也和體質有關係。有人留罐20-30分鐘也不會有起泡的現象。也有人5-10分鐘就會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時間需要短一些,等了解個體情況後,再適當放寬時間。
 

3、罐子溫度較高

這一點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時做閃罐,如果造成罐體溫度過高,這時留罐的話,會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異

同一個人拔罐,有的部位沒問題,有的部位起泡。總的規律是背部、兩脅、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過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水泡的大小和數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機體內痰飲水濕的情況。水泡比較明顯,數量較多,色白,周圍皮膚溫度不高則為寒濕證;水泡不太明顯,數量較少,色微黃,或者渾濁,周圍皮膚溫度較高則為濕熱證。

 

336x280

 

由以上幾個常見的拔罐起泡原因可見,濕氣重會導致皮膚起水泡,與師傅技術無關。看來莎莎有點誤會拔罐師傅了~
 

莎莎又綜合了一下自己虛胖的體型,早上起來肥大的舌頭(齒痕舌),上大號總感覺沒排乾淨,有的時候還有口氣,綜合了總總原因,莎莎認為是自己的濕氣重導致的拔罐水泡!
 

可是這拔罐祛濕的“水泡”,莎莎不想在嘗試了,還有什麼更好的祛濕方法呢?
 

今天小編來和大家分享幾個小方法,讓你輕鬆去濕氣!
 

1、茶療祛濕
 

蒲公英馬齒莧茶

用蒲公英根1g、薏苡仁1g、赤小豆0.7g、馬齒莧0.5g、芡實0.2、綠茶0.2、淡竹葉0.2、槐花0.2製成蒲公英馬齒莧茶,每天泡水喝,可全面祛濕!

蒲公英是利尿除濕、清熱解毒、祛火消炎的佳品,不僅可以幫助祛濕,還可以幫助預防一些如尿路感染等隱疾,同時對女性乳腺增生、乳腺炎的防治有幫助。

薏苡仁、赤小豆都是在除濕界也是小有名氣的,相信很多人都嘗試過紅豆薏米,這個方子絕對比紅豆薏米更有用。

馬齒莧味甘酸,入心、肝、脾、大腸經。清熱解毒,利水去濕,散血消腫,除塵殺菌,消炎止痛,止血涼血。馬齒莧還含大量維生素E、維生素C、胡蘿蔔素及穀胱甘肽等抗衰老的有效成分!

芡實味甘澀、性平,抗衰延年,補中益氣,健脾止瀉,固腎益精,除濕。綠茶、淡竹葉的清新使它喝起來更加清新爽口,而槐花可綜合涼性,使其更適宜普遍使用。

 

336x280

 

蒲公英龍鬚茶

用玉米須1g,蒲公英0.4g,玉竹0.3g,玫瑰花0.3g配製成蒲公英龍鬚茶每天飲用,可以有效排除身體多餘水分,幫助我們去除體內濕氣。

蒲公英又稱“尿床草”,可見其利尿效果俱佳,可以幫助身體排出更多的水分,並且蒲公英有“天然抗生素”之稱,抗菌消炎,清熱解毒。

玉米須在中醫藥中叫做龍鬚,中醫認為,玉米須性平,味甘、淡,可降血脂、血壓、血糖,還能利水、消腫、泄熱,對腎炎、肝炎、膽囊炎、膽結石等有效。玫瑰花可以綜合方子的寒性,三者一起搭配,效果較比單味一種效果好的多,高血糖者祛濕尤其適合!

 

2、拍打排濕穴位—— 膝窩

膝窩又稱膕窩,在膝窩的中心點上有一個重要的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祛濕通道。所以平時可拍打此處5分鐘,每一兩週拍打一次。

拔罐拔出水泡,是師傅技術差? 還是真的濕氣重?

3、拍手

經常拍拍手,尤其是大魚際處,就能將滯留在體內的濕氣給拍出去。最開始拍手時,會覺得渾身不舒服,這個時候一定要堅持住,不要放棄。
 

4、保持房內通風

環境影響著我們的健康,所以一定要保持房間通風,不能太濕氣。
 

5、避免辛辣油膩的食物,不熬夜,早休息!

當然了,運動排濕效果也是不錯的哦,如果你是一個“懶貨”,那麼,不妨試試上面5個不用運動的方法吧!

Reference:toutiao
{DM_NextToContent}
{DM_AfterContent}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

{DM_Body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