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因就有果!老人說:有3種人 「即便有親人朋友」 晚年也注定老無所依
人們在小的時候希望得到父母的愛,能夠幸福快樂長大,無憂無慮,長大之後不斷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成為有能力的人,希望有美好的婚姻,能夠有美滿的家庭,到老的時候會希望能夠享兒孫福,能夠有人陪伴,孩子孝順,能夠兒孫滿堂。
這估計是所有人對自己人生的設想,但是真正能夠按照這個軌跡走的人卻是有限的,畢竟每個人所經歷的都不同,得到的結果自然也是不同的。
尤其有著一些人因為各種原因,並不能夠將生活過好,等到老了之後也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最後到晚年老無所依。
人到了晚年,最幸福的事情是什麼?
有人說是邀三五好友,喝茶敘舊,共同追憶往昔的溫暖歲月;有人說是與老伴牽手看夕陽,正所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還有人說是看著子孫圍繞膝前,享受著天倫之樂。
雖說這三種對於幸福的要求並不高,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常常能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有很多老人有朋友,卻不願與他們往來;有配偶,卻早已分居多年;有子女,卻不想陪伴在他們身邊,這又是為什麼呢?
前兩天和鄰居家72歲的老人聊天,聊到了「晚景凄涼」這個話題,老人說,這三種人,晚年註定老無所依,希望沒有你。
第一種人:不肯吃虧,愛占朋友便宜的人。
老人說,太愛佔小便宜的人,到了晚年,往往會一個朋友也沒有。
朋友之間,講究的是相互幫忙,有來有往,如果一個人太計較個人得失,與朋友相處時,只是想索取,卻從來不懂得付出,那麼,時間長了,便不會再有朋友願意與你交往。
在這個世界上,誰都不是傻子,那些願意為朋友付出的人,一是看重感情,覺得你值得他付出;二是希望在幫助朋友的同時,也能夠得到朋友的幫助。
有些人不懂得這個道理,總認為朋友為我們的付出是應該應分的,對待朋友,不但沒有感恩之心,反而會貪婪地主動向朋友索取,這樣的人,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從朋友那裡獲得一些利益。
然而,一旦朋友看清了他們的為人,知道了他們愛佔小便宜的特點之後,朋友們就會自覺的遠離他們。
古人曾說過一句很有智慧的話,叫做「財聚人散,財散人聚」,意思是在朋友交往中,你獨自把好處都佔了,朋友就會遠離你;而你若懂得把利益分給朋友,朋友就會信賴你,圍繞在你身邊。
那些愛占朋友小便宜的人,表面上是佔了便宜,實際上輸的是自己的人品,與朋友的友誼。
因此說,不肯吃虧,愛占朋友便宜的人,到了晚年,註定老無所依。
第二種人:疑心太重,對配偶缺乏理解的人。
老人說,對妻子(老公)不夠信任,缺乏理解之心的人,混到最後,只能使得妻子(老公)離開你。
夫妻之間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和理解,這是一段穩定的婚姻生活的基礎,假如你對配偶不夠信任,懷疑他的忠誠,在金錢上也處處防著他,那麼,時間長了,你的配偶就會懷疑你的真心,不會安心的和你過日子,他只會為自己另作打算。
而如果你對配偶不夠理解,今天覺得他為家庭付出的少,明天又責怪他做飯不夠好吃的話,日子久了,夫妻間原本的恩愛,就會被終日的抱怨所積累下的矛盾所取代,你的配偶也會覺得和你在一起生活不夠幸福,最終選擇離開你。
古人說,水至清無魚,人至察無徒。意思是:水如果太清澈了,就不會有魚的存在;人如果猜疑心太重,就不會有人願意追隨。
那些對自己的婚姻伴侶,缺乏理解與信任的人,只會因為自己的假想與神經質,而最終使得他的配偶離他而去。
因此說,疑心太重,對配偶缺乏理解的人,晚年註定老無所依。
第三種人:太看重金錢,對子女太過刻薄的人。
老人說,對子女太過刻薄,只想著管子女要錢的人,到了晚年,兒女往往都不願意回來看他。
一個家庭是否生活的幸福,金錢並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而對於父母來說,兒女的健康快樂,理應比他們是否足夠成功要重要的多。
去年過年時,我曾詢問過一個沒有回家過年的人,心裡面是否想家?
他說不想家,因為他覺得自己沒賺到錢,所以他的父母不歡迎他回家,他說我現在落魄的回到家,只會使我父母覺得沒面子,然後罵我一頓,與其這樣,我倒不如一個人在外地過年。
聽了他的話,我覺得他不想回家是假,害怕回家被父母責備沒本事卻是真。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的條件與處境都各不相同,不是所有外出打工的人,都能夠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因此,不要對子女太過苛刻,相反地,如果你能夠對子女多一分理解,多一分關愛,那麼,子女也會願意親近你,孝順你。
那些對子女太過苛刻,只知道向兒女索要錢財的人,到了最後,只能使得兒女畏懼回家,遠離他們。
所以說,太看重金錢,對子女太過苛刻的人,到了晚年,註定老無所依。
聽了老人的話,心中感慨萬千,有智慧的人,喜歡談論「因果」,那些到了晚年老無所依的人,看上去很可憐,很值得同情,不過,我們是否應該追問一句,他們在年輕時,是否是因為為人太過尖酸刻薄,所以才會落得如此境地呢?
老人說:不肯吃虧,愛占朋友便宜的人;猜疑心重,對配偶缺乏理解的人;太看重錢,對子女太過刻薄的人,到了晚年,註定老無所依。
朋友們,你們覺得老人說得對嗎?
歡迎留言討論,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