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媽媽,我想再玩10分鐘」你的回答,成就孩子的不同人生

{DM_AfterTitle}
{DM_Content}

剛吃完午餐,孩子就一直吵著想要玩平板遊戲/看電視等,無奈之下,我答應了他,但為了他的視力,我和孩子訂下只允許玩10分鐘的規定,結束後就必須上床睡午覺,但好幾次隨著十分鐘過去,我準備拿走平板,可孩子卻怎樣都不肯關掉,一個勁的跟我鬧脾氣,非得要在玩10分鐘。

這樣的場景,相信我們做父母的,都會覺得十分熟悉。
看似日常的小事,其實就是孩子在討價還價,試探我們的底線。在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裡》中,兒童行為研究專家曾揭示:通常三歲之後,孩子的自我意識顯現,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立場,心裡想要什麼,就會想辦法去爭取。

他們不僅能意識到,自己和父母一樣有權提出要求,而且還不斷地猜測著父母的心理,跟父母「鬥智鬥勇」。

做為父母,面對孩子各種討價還價,得寸進尺的要求時,我們到底該怎麼辦才好?不同的處理方式,會決定孩子不同的思考和人生方向,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第1種:妥協派
閨蜜倩倩有個6歲的兒子,什麼都好,就是寫作業特磨蹭。每次倩倩陪孩子寫作業,他總是東摸摸西摸摸,時不時央求著「再玩5分鐘」。倩倩心裡也特別清楚,不論答應他再玩幾分鐘,他都不會真的就乖乖聽話,5分鐘之後還會再有5分鐘。

可看著兒子胖嘟嘟的小臉上,掛著的兩道清晰的淚痕,聽他帶著哭腔軟綿綿地請求,一顆老母親的心就慢慢動搖,最後只能繳械投降。孩子本來就是小機靈鬼,一看自己拿捏住了媽媽,便幾次三番上演同樣的戲碼,倩倩不止一次跟我哀嚎:「這孩子我是真的管不住了!」

然而,這樣的結果,其實就是她自己一次次妥協造成的。明星馬雅舒,曾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說:「我應該是一個很好妥協的媽媽,每次只要孩子哭,我的這個堅持就已經掉到零下了。

女兒米婭不想吃飯,想吃雪糕,馬舒雅不同意,可孩子一哭她就無奈妥協了。同樣的,孩子不想去幼稚園,哭得撕心裂肺,她一心軟,也差點抱女兒回家。而馬舒雅的一再退讓和妥協,並沒有換來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反而讓女兒米婭產生了各種問題,甚至險些被幼稚園勸退。

336x280

孩子無下限地突破父母的威嚴圈,漸漸的,父母在孩子這裡沒有了權威性,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難管教。不禁想起,曾在貼吧上看過的一個真實故事:一位寶媽在網上求助,兒子想讓她給買個新手機,她沒同意,孩子鬧脾氣就離家出走了。而這已經不是她兒子第一次離家出走,前不久孩子翹課被訓斥後,也離家出走了5個小時。

有網友在留言中,向這位寶媽提了靈魂一問:「你兒子小時候愛哭嗎?是不是一哭你就滿足他?」

她的回復是這樣的:「他小時候就很難管,說一不二,家裡沒人能管住他,不允許就哭,有時候還在地上亂摔。

為了要玩具,我不給買,還把自己的額頭磕出血。後來,想著大了應該會懂事,結果現在才9歲,就學會了離家出走。說實話,我心裡特別害怕,怕他有一天拿死來威脅我……」

父母架不住孩子的哭鬧,無限妥協,只會讓孩子掌握了控制權。
孩子從中學到的是:只要我哭鬧,我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越來越任性,逐漸變成想治都治不了的「小霸王」,給孩子的將來,埋下無數難以掌控的隱患。

第2種:一哭就哄的軟心派
「看來你真的很想再玩一會,最後5分鐘,不能更多了。」孩子一哭就心軟,孩子一鬧就妥協。這類媽媽認為,止住孩子的哭聲,孩子也就開心了,把對孩子的疼愛變成了沒有原則的妥協。

第一種媽媽非常嚴格,一年365天都必須這樣做,完全掌握了控制權。孩子從中學到了:無論如何,我對自己的生活都沒有決定權,我不需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336x280

第二種媽媽架不住孩子的哭鬧,無限妥協,讓孩子掌握了控制權。孩子從中學到的是:只要我哭鬧,我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

瞧瞧,能否讓孩子多玩幾分鐘,看似是小事,但日積月累後,媽媽們的兩種回答,會成就孩子兩種不同的人生。

那麼,這兩種處理方法,究竟會對孩子的將來有哪些影響呢?

1.規則意識
規則並不是指禁止做什麼,不讓孩子做什麼。相反,它為孩子明確了一個行為的邊界,讓孩子明白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在邊界內收穫穩穩的安全感。

在現代家庭中,一種是規則過多過細,導致孩子沒有自己的空間,認識不到自己的力量,從小就埋下了怯懦的種子;另一種是缺少規則,家庭中沒有明確的界限,孩子不知道行為的邊界在哪兒,只會不斷地挑戰下限,逐漸變成了「小霸王」。

2.親子關係
愛孩子是不是就要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答案是否定的,我們說的「無條件接納孩子」,不是什麼都接納,而是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意願,有規則接受孩子的行為。

在孩子主導控制權的親子關係中,孩子的所有行為都被「接納」,他們認為一旦父母沒有順從自己的意願,就是父母不愛自己了,長此以往,在任何關係中,他們都會把別人當成「自我的延伸」,形成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義。

在家長主導控制權的親子關係中,孩子內心的需求被忽視,他們表面順從,但並沒有真正地接受規則,叛逆的小火苗逐漸燃燒,最終親子關係也走向了分崩離析。

336x280

3.時間概念
按照約定的時間準時完成,這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準則。但是如果孩子從小對時間觀念模糊,會讓他做事拖拖拉拉。本來兩分鐘就可以做好的事情,硬生生十幾分鐘才完成。進入小學、初中階段後,更會因為拖拖拉拉,導致作業完成落後,成績也受到影響。
 

面對孩子提出的此類要求,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應對呢?

1.提供「有限選擇」
小編建議,不妨試試「有限選擇」。即根據情況,尊重孩子的感受,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在給孩子選擇權的時候,父母對當時的情況作出說明,並強調具體的要求。

還是借開篇的例子來說明,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兩個選擇:「媽媽看得出來,你真的很想再玩一下,那你希望再玩5分鐘,還是10分鐘呢?」

主動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同時提供的選項又在自己能夠接受的范圍之內,這樣既讓孩子得到了掌控感,又靈活地遵守了規則。

2.具體表達規則
「太晚了,都要休息了」等語言較抽象,是一個籠統而模糊的規則,對於孩子而言很難理解。家長可以嘗試更具體的表達,「小朋友和大人都應該睡覺了,放下玩具,穿上鞋子,帶好水杯,跟阿姨道別,我們回家啦!」讓孩子清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3.用適合孩子的方式解決問題
常聽人說育兒的原則要「溫柔而堅定」,結果我們就看見,很多父母溫柔地說著堅定的話,實質仍然是父母說了算,不能從理解孩子的角度去處理。

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陳忻博士認為,真正的溫柔,不是說語氣、表情溫和,而是從孩子的感受出發,用愛和理解來贏得孩子的合作。

如果遇到孩子很晚仍然意猶未盡的情況,可以告訴孩子:「唐唐,你聽見了嗎?你眼睛裡、大腦裡的小精靈都在抗議呢~他們說很累,都想回家休息啦……」

怎麼樣?小編推薦的幾個方法是不是很實用呢?今天就試試吧!
我們每個人天生都是父母,卻也天生沒有做過父母。其實育兒這條路沒有標準答案可以參考,很多時候爸爸媽媽覺得很矛盾,管得太嚴,可能造成孩子膽小、懦弱;放任自如,又極有可能養出個「小霸王」。小編以為,唯有持續學習,不斷實踐,聆聽童聲,走進童心,育兒路上才會越走越敞亮!
 

Reference:
{DM_NextToContent}
{DM_AfterContent}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

{DM_Body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