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不聽話,我就要生氣了」,你還在用情緒控制孩子嗎?
「Wendy,你怎麼還在玩遊戲,快過來吃飯?」
「媽媽,我來了。」
過了一會,孩子還在拿著手機一動不動。媽媽直接沖過去
「你一天怎麼這麼不聽話,我數三聲‘三、二、一,再不動我生氣了’」
聽完媽媽這句話,孩子慢慢的收起來手機。
養育一個孩子,不只希望他平安健康,也希望能成為一位有教養和聰慧的孩子,俗話說「生孩子容易,教養孩子卻很難」,教導孩子處處都是學問,尤其家庭教育遠比學校更為重要,要是理念不合,家中經常爭吵,都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極大的壓力,最後導致孩子的價值觀走偏.....
雖然教育孩子的方針有很多種,但是有很多話非常的傷人,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他聽不懂,有很多話,我們大人不見得會對自己身邊的人說出口,但面對自己的孩子,總忍不住脾氣的說出傷人的話,一時憤怒的言語,孩子也會記得一輩子。
相信這樣的事情也經才在你和孩子身上發生,當父母說出「我生氣了」的這句話,其實只是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當下的行為是錯誤的。而有相關的心理學家研究表示,這種失控的情緒表達,著實讓孩子會在瞬間停下來自己所做的不好的事情,但是對孩子的影響卻是不可磨滅的。
01、用生氣制服孩子,「殺傷力」大
在《媽媽是超人》的節目裡,董潔和頂頂母子有這樣一段表現:頂頂一個人在玩耍,董潔要求他過去和母親一起「享受他們兩個人的時光」,頂頂不願意,董潔說:「你再不過來,媽媽就哭了!」
果然,頂頂看到媽媽的眼淚,就放棄了自己一個人的開心玩樂,滿足了媽媽的要求。董潔通過用哭泣的情緒,成功地控制了自己的孩子。同樣的道理,家長用生氣來制服孩子,其實就是企圖用情緒來操控孩子,怒火之下的家長,往往會把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忽略,讓孩子接受到錯誤的訊息,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即便當時孩子被迫乖乖聽話,但傷害也從此生了根。
有研究顯示,經常對6歲前的孩子生氣,會讓孩子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產生自卑、內向、憂鬱的心理,而且害怕與人相處。
他們將常常處於擔驚受怕之中,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又會惹父母生氣,缺乏安全感,逐漸就會形成看父母眼色,看別人眼色做事的習慣。而且,孩子還會學習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遇到事情十分情緒化,也動不動用生氣來「要脅」別人,不利於情商的培養。
02、生氣不應該成為管教孩子的理由
曾經有家長講了一段教育孩子的經歷:對調皮的兒子發了一頓脾氣,氣頭過去後。
她問孩子:「知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
兒子一臉茫然看著她說:「我惹媽媽生氣了,下次不會了。」
這位家長才意識到,原來自己生氣、發脾氣並沒有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本身,只會讓孩子恐懼、傷心,自己事後也感到後悔。
本來,孩子做錯事,或是調皮搗蛋,作為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是為什麼那樣的行為不對,應該怎麼做,而不是隨著自己的性子來,用情緒壓制孩子,用自己生氣讓孩子屈服。按照這個邏輯,孩子只要儘量不讓媽媽生氣就好了,根本認識不到自己的言行舉止有什麼問題,難以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喜歡推卸責任。
而且,孩子不明白對錯,還會不斷試探家長的底線,一次次在犯錯的邊緣試探,更是給以後的教育增添了麻煩。就像文章開頭的例子,奶奶應該告訴孩子的是「到吃飯時間了我們就應該回家,不然媽媽在家裡會等我們等著急的」,而不是用「再不回家媽媽要生氣了」來制服孩子。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家長不應該只求達到目的,
方式方法更為重要,
需要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寬容和信任。
03、家長用情緒威脅孩子,傷害比效果大
【孩子感到恐懼】
以前孩子鬧脾氣不聽話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說"再不聽話,醫生就要給你打針了",或者是"再鬧脾氣,警察叔叔就來抓你了",以此讓孩子聽話。
但是這種做法對孩子帶來的傷害很明顯:他們對"警察""醫生"產生了很大的恐懼,長大後就算知道對方是幫助自己的人,也會忍不住想要避開。
同樣的,家長用"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來控制孩子,也會導致他們產生恐懼。以後當別人臉色不好或者是威脅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感到不安、恐慌,不管自己內心想法如何,都會先做出妥協。
【孩子"免疫"】
有些家長雖然嘴上說著自己要生氣了,但是對於孩子不正確的行為,卻沒有正面指出並教育,使得孩子把"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當成了一句玩笑話。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對家長說的話不以為意,等家長試圖用這種方式控制他們時,孩子會自顧自的繼續,完全不理會家長的怒氣。
【孩子無法知錯】
"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這句話,在暗示著孩子他做錯了事情,但孩子年紀小,是聽不出家長的言下之意的。所以,在家長說出這句話時,孩子可能害怕、可能不以為意,但他們有個共同點,就是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錯在哪,只知道這樣會讓爸爸媽媽生氣。
比如,孩子半夜不肯睡覺,拿著皮球往地上拍著玩,媽媽見孩子不肯睡,也怕他怕吵到鄰居,便說:"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孩子就算知道不能這樣做,也不會明白為什麼不能。這樣的方式,不利於培養孩子的三觀和教養。
所以,在孩子鬧脾氣或者犯錯誤的時候,家長可以生氣,但不要用情緒來威脅和控制孩子。要想正確引導孩子,可不能走這個"捷徑"。
文中有點出兩件事:
1.這句話是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我認為這並沒有錯
我自己會跟孩子說:媽媽快要生氣了 我先去冷靜一下,請你等我!然後走去我的冷靜區或是洗手間發瘋再出來面對孩子。
2.大人的氣話與情緒只會模糊孩子學習的焦點,讓他記不住行為的因果關係!
人不可能不生氣,只是生氣是很膚淺的情緒,必須找到情緒下的第二感覺:是無力是失落或是孩子的行為無形中觸碰到你某一個內心的陰影,讓我們童年未了的情緒或焦慮被引爆出來...找出原因。
我都告訴自己:情緒的當下絕對不教育孩子,事後再來討論,育兒先育己,沒有完美的父母但有願意為之成長的父母,育兒路上大家一起加油!
更多媽咪這樣說:
「看了後反省自己,不應該用情緒字眼模糊教養重點,而應該著重在就事論事,但好難不生氣,可能真的得修練自己吧」!
「我們都說要同理孩子的情緒,其實也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先察覺到自己在生氣,承認自己在生氣然後允許自己的生氣,在冷靜區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好好面對孩子 這樣孩子也會相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