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兒童心理學實驗:父母的「努力」程度,影響了孩子的態度和表現!

{DM_AfterTitle}
{DM_Content}

從小我們說孩子第一個學習到的就是「家庭教育」,
再來會到學校學習,出社會後到社會上學習。

而日前就有一項有趣的兒童實驗,
想要看看父母的「努力」與否,
會不會影響孩子面對任務的心態與作為。

這個實驗是這樣子的,
首先分為兩組,「努力組」跟「不太努力組」

請一對父母「努力」的嘗試要打開難開的音樂盒給他的孩子看;
另一對父母「不太努力」的嘗試打開難開的音樂盒給他的孩子看。

接下來,實驗者再請父母藉故離開那個空間,
把那個難開的音樂盒交給孩子。

實驗者以錄影機看著被獨留一人在空間的孩子和音樂盒,
可以看到:
努力父母的孩子會努力嘗試打開音樂盒,
而不太努力父母的孩子就隨便摸摸音樂盒,
沒有太多努力的嘗試。

336x280

觀察學習的魔力

所以說,父母的言行舉止非常重要,與其跟孩子講道理,父母對「那件事」的態度,將深深影響孩子對「那件事」的態度

譬如說:
如果父母對自己的學歷不太在意,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表現也會馬馬虎虎,如果父母對生活非常有紀律,孩子也會透過觀察學習,模仿父母的自律,對自我有較高的要求,
例如:堅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待辦事項。

不要馬上抱起孩子

像是過年期間,我觀察到一個場景是,許多親戚來家裡拜訪,只要看到孩子稍微滑倒,我們一群大人就會發出「啊啊啊」驚恐的聲音,還會看到大人飛奔去抱起孩子,說著「不痛不痛」並輕輕地拍拍孩子。
但其實孩子可能沒有這麼痛,是大人那嚴肅緊張的氣氛,使他嚎啕大哭起來。

336x280

這會導致孩子以後只要一摔跤,就要大人立刻來抱、安撫。

或許可以慢慢嘗試讓孩子自己待著,媽媽在一遠處看著孩子,對他微微笑說「沒事呀!對不對?」
讓孩子學習自己站起來,媽媽再跟他說「你好棒唷!」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內在酬賞(讚美)比外在酬賞(獎品)更持久、也更有效果。

六個月的孩子可以慢慢放手

針對六個月以前的孩子,由於骨骼和肌肉發展尚不全,可以多抱,密集地與照顧者身體接觸可以安全依附關係,對孩子未來社交和情緒調節都有良好的作用。

336x280

哈佛心理學家曾說:「孩子必須體驗痛苦的滋味,才能養成堅韌的心理素質。」

總之,孩子是需要經歷挫折和失敗的。

孩子需要父母的照料,父母也需要孩子的督促

我們以為孩子需要我們,但其實我們也依賴著孩子,不管孩子長到幾歲,還是覺得他不夠懂事,什麼事都想給孩子叮嚀一下,永遠把他們當作我們的小朋友。

然而,孩子卻總是嫌我們囉唆,他們可能因為不想讓我們擔心,開始報喜不報憂,這都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是雙向的,從一開始孩子大量倚賴著我們,到他們長大後,變成是我們沒有一刻不想起孩子孩子。

最好的父母樣子是,提得起也放得下,我們仍然保留自己的生活,依然在自己的生活上「努力」著,除了繼續精彩自己的人生體驗之外,更重要的是給孩子作為榜樣。

孩子的出現,使我們更精進自己的人生。
 

Reference:
{DM_NextToContent}
{DM_AfterContent}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

{DM_Body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