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件「最積陰德」的事,你能做到幾個?
		                            
		                        佛門裡有首偈子:
 莫疑積德天不見,百年頃刻回頭見。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了凡四訓》積善之方中說道:
 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
 一個人行善若欲為人所知,
 雖然帶有功利主義的性質,
 比如那些以贏得利益和名聲的慈善機構,
 但因為也間接做了好事,
 所以是「陽善」,享受世人的讚譽。
但是「陰德」就不一樣了,
 陰德是背地裡偷偷做好事不留名,
 沒有人知道,這樣的人他所積攢的福德,
 因果給他記功,功德無量!
行善之人,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作惡之人,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不要認為誰會逃避得了因果報應,有那麼句話: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三世因果」里說:
 莫疑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
 只要因緣聚合,果報即現前。
 與其為兒女子孫留家財萬貫,
 不如多積陰德,福報綿延。
 3件最積陰德的事,你能做到幾個?
一、不造殺業、護生放生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難伸;
  捨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
 佛說了一切眾生皆平等,可不僅僅指人類,
 而是六道輪迴里一切有情眾生。
一切眾生皆為有情,都會感知到痛苦,
 為何要彼此傷害?
 眾生愚痴的一大表現就是自私自大,
 弱肉強食,在貪圖自我享樂和口腹之慾的同時,
 結下了惡緣和惡債。
因果是這世間最公平的裁判,
 我們傷害了誰,和誰結下惡緣,
 將來終究要惡果自嘗。
因果報應真實不虛、疏而不漏。
 生命中所有的福報和幸運,
 乃至貴人的扶持,其實並不玄妙,
 其實就是善業的累積。
多護生放生、廣結善緣,
 你對眾生的一切善意和恩情,
 自會有善報。
二、廣行布施,救濟窮苦
 「貧窮布施難,富貴學道難」,
 提到「布施」,許多人會說,
 等到自己將來有錢了再說。
這是不正確的,人不是有錢了才去布施,
 而是去布施了才會有錢。
 因為布施是在培養我們的善根和福報,
 人之所以窮,是因為福報不夠,
 如果不去積攢福報,再多的努力和奔波都是徒勞。
因此,多去種善根,福報聚足了,財自然也就來了,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
佛門裡有句話叫:若為樂施故,后必得安樂。
 布施的利益無量無邊,
 但是真正做到真誠清凈無私利的發心是很難的。
人心往往是自私的,
 所以布施就是在修鍊我們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讓我們摒棄一切私心雜念,
 不貪求功德才會有功德。
布施不僅僅限於財物,
 也有法布施和無畏布施,
 布施也不論數量多寡,
 只要能真正利益他人,眾生歡喜,佛就歡喜。
三、說吉祥話,不造口業
 進入佛門的人應該都知道,寺院里有一個規矩:
 止語。學佛修什麼?
 修自己的人心,心若煩躁,
 語言難免不堪入耳,令他人厭棄。
心靜則言少,智慧方可顯現。
 有那麼句話: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不要沒事找事,在背後嚼人舌根,
 以取笑別人作為自我享樂的資本,
 須知:禍從口出。
時間長了,
 語言上的缺德會消耗掉自己的好運,
 苦果就來了。
造口業的果報不容小覷,
 在佛教經典中也有詳細記載。
 縱使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他人惡意詆毀、中傷,
 也不要睚眥必究、惡語相向,記住一句話:
 他人如何對待自己,那是我們的因果;
 我們如何對待他人,是自己的修行。
各人自有因果,清者自清,
 學會忍辱和包容,水清月必現,
 不與小人爭,才是智者的表現。
以上這3件事,你能做到嗎?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願大家都能夠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
 「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善良的人終究會被命運善待,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