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優秀的人,往往習慣沉默無言!
林語堂說:“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
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稚兒擎瓜柳蓬下,細犬逐蝶深巷中。
人間繁華多笑語,唯我空餘兩鬢風。
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可都與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人漸漸長大,漸漸懼怕孤獨,漸漸合群躲避孤獨。
於是,總去趕赴一場又一場熱鬧,在觥籌交錯間,推杯換盞時,
說一些違心的話,做一些違心的事,慢慢失去自我。
酒闌人散後,剩下的只有空虛落寞。
最後才發現,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而人始終要脫下偽裝,學會享受孤獨,與自己相處。
獨處,是一種高遠的人生境界。
獨處,是在內心修籬種菊
清代金石家張廷濟有一幅對聯非常有意思,“朱晦翁半日靜坐,歐陽子方夜讀書”。
朱晦翁即儒學大師朱熹,他喜歡花半天時間靜坐,
獨處時心境澄澈,靈竅自開,是妙悟世間真諦的最佳狀態。
歐陽子即歐陽修,他在萬籟俱寂的夜裡讀書,
在書中與古人私語,與靈魂私語,在孤獨中找回最真實的自己。
獨處,是從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中出走,回歸內心的平靜,
在心中修籬種菊,在精神世界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獨處是內心的悠然,也是修行的必然。
龍應台說:“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源於孤獨。”
靜坐格物的朱熹是孤獨的,寂夜讀書的歐陽修是孤獨的,
優秀的人必是能享受孤獨,安然獨處的。
所以有人說:“真正優秀的人一定覺得自己是孤獨的,
他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優秀來源於孤獨那絕美的心境。”
獨處,是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真正與生命、宇宙對話,
抵達“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的境界。
瀟灑的李白最懂獨處的妙處。
他在《月下獨酌》中寫道: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獨自一人在花間月下喝酒,無人同飲,便邀月邀影對酌,
別有一番樂趣。一舉杯,明月為伴;
一低頭,清影相陪。與月、影的結交,
超脫了世俗利益關係的交往,是最純潔最真誠的友誼。
人唯有在獨處時,心靈方能游於天地之間,
與天地精神往來,發現世間萬物之美。
而花鳥蟲魚,明月清影皆可為靈性之友,成為廣漠人生裡的點點詩意,
歡喜而真實,遠勝於在人群中虛假的狂歡。
獨處,是把清醒歸於平靜
“一憂一喜皆心火,一枯一榮皆眼塵。
靜心看透炎涼事,千古不做夢裡人”
世界太喧囂嘈雜,從眾往往容易迷失,而獨處能撥開迷霧,看清真相。
蘇東坡被貶黃州,苦悶不已。
一天晚上出門喝酒,三更時才歸來,
家僮已鼾聲大作,敲門都不應,蘇東坡唯有獨自倚杖聽江聲。
江水滾滾東流,他忽然頓有所悟,
悟到自我渺小如滄海之一粟,人生苦短如流水一去不返,
躋身爾虞我詐的名利場中,追逐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何其可笑。
不禁發出一聲浩歎:“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惟願駕一葉扁舟隨波流去,“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獨處讓人清醒,讓人看清自身的渺小,看清生命的真相,
不為浮名所迷,不被虛利所惑。遠離混沌,心無掛礙,自能不囿於得失,
不困於成敗。心清靜了,人生自然澄澈如水。
《百年孤獨》裡說: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
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
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生命本就是一場孤獨歲月,
而一生無論躋身多少熱鬧,看遍多少繁華,
終將抽身出來,獨自枕著歲月細數似水流年。
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