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說話方式」決定你的修養!別再用錯方式,降低了你的層次!

{DM_AfterTitle}
{DM_Content}

 
 
昨天去外面吃飯,
一對老兩口帶著小孫女坐在我們鄰桌用餐。

一頓飯的時間下來,
我發現那位不知道是小孩爺爺
還是姥姥的大爺的口頭禪是:
跟你說了多少遍了。

「跟你說了多少遍了?」
 改成「我跟你說喔!」

看到小孩敲筷子,
大爺嚴肅地說:
「跟你說了多少遍了,
飯桌上敲筷子很沒有禮貌。」
小孫女沒把他的話當回事,
過了一陣又繼續敲。

看到老伴玩手機,
大爺嘆氣著說:
「跟你說了多少遍了,
總盯著手機股票也不會漲。」
老伴聽了氣不打一處來,
怨大爺不心疼家裡錢。

看得出大爺的個性是顧家又疼人,
但他的口頭禪,
不僅家人聽著心情不爽,
連旁邊的我都有壓迫感。

我心想,如果他能把
「跟你說了多少遍了」
改成說「我跟你說喔」,
我敢保證說話氛圍肯定不一樣。

換個說法
改變說話氛圍

我回到家對著鏡子試了一下,
人在說「跟你說了多少遍」這句話時,
表情嚴肅慍怒,語氣越來越重,
這話自帶催怒功效。

別人聽起來覺得受到冒犯,
因為讓人覺得聽多少遍都不會,
顯得自己領悟或執行有問題。

偶爾說幾次不是事,
關鍵是大爺把這句話上升到口頭禪,
說得越多,
不反駁的人不當回事,
會反駁的人直接回懟。
往小了說,砸了氛圍,
往大了說,傷了感情。

而人在說「我跟你說喔」這句話時,
表情親切柔和,語氣呈上揚態勢,
會讓人對你接下來要說的話
抱有幾分期待。

336x280

雖然一個東北大爺
講「我跟你說喔」的樣子很難想像,
但我決定在個人語言系統中,
用「我跟你說喔」
置換掉「跟你說了多少遍」。

吃頓飯,順便想了一個選題,
換掉哪些口頭禪,
能讓人的情商和幸福感提高幾個度。
我們細分場景,咬文嚼字一下。

把「又怎麼了?」
改成「怎麼了怎麼了?」

兩性相處:
一個男生有次私信給我,
希望我寫一篇教男生怎麼哄女朋友開心的方法論,
他說他女友跟他說話,
每次都越說越氣。

我讓他在線重演最近一次女友生氣的場景。
他說剛剛女友不高興,
就問她「又怎麼了」
……我喊『咔』,
向他確認是不是說了「又怎麼了」,
他說是。

我告訴男生,
以後當你想說「又怎麼了」時,
改成「怎麼了怎麼了」,
根據女友情緒,選擇高興版或關心版的。

拿我來說,
我老公看我有情緒,
問我「又怎麼了」時,
那個『又』字刺耳到不行,
顯得我不可理喻,
顯得他很不耐煩,
就算我原本沒生他的氣,
也準備把戰火燒到他頭上。

如果他改問我「怎麼了怎麼了」的時候,
我感受到他在乎、關心我的情緒,
就算生他氣,也馬上沒脾氣,
接下來注定是一番正向溝通。

把「為什麼?」
改成「怎麼了呢?」

朋友聊天:
音頻《好好說話2》裡,
周玄毅講到一個溝通技巧:
在聊天時,
少問「為什麼」,
多問「怎麼了」。

他說,
「為什麼」容易顯得有負面態度,
倒不一定真有,
潛台詞是:
「我不懂,你有義務給我解釋」
會給對方構成壓力。

336x280

而「怎麼了呢」的潛台詞是:
「我雖然不懂,但認同你的觀點,
你沒義務跟我解釋,但我想多聽你說幾句。」

我剛聽這個觀點時,
也嘀咕過有沒有說的這麼誇張,
後來我慢慢發現確實是這樣。

我在問「為什麼」時,
是因為我想不通、有質疑,
帶著一種求真搞懂的目的發問。

而我說完話後,別人問我為什麼,
場面不知不覺混入嚴肅感,
我得找理論、想證據、舉例子,
來解釋並合理化我之前所說的話。

對方幾個「為什麼」連問下來,
我心裡著實感覺壓迫,
覺得自己不被相信或不被理解。

當我解釋後,對方沒有心悅誠服,
搞不好我們的聊天會以不歡而散而告終。

何必呢?
對老師可以多問「為什麼」,
對朋友還是多說「怎麼了呢」。

我有意識地在朋友聊天中多問
「怎麼了呢」、「然後呢」,
同樣是接話,
這種互動就會讓雙方都輕鬆自在。

別人願意講,我也願意聽,
而且對方在輕鬆自在的情況下,
也會更加展現出真實的觀點,
何樂而不為呢?

把「我能怎麼辦?」
改成「我來想辦法!」

工作場合:
朋友說過一件事,
他有次去辦理業務,
有個證件落在家裡,
但他手機裡存有證件的照片。

336x280

他問業務員A有照片行不行,
A告訴他,
「這是規定,我也沒轍。」
朋友打算回去拿證件,
到門口了想著一來一回太費事,
又折回去換了業務員B說明情況,
B禮貌地說,
「您稍等,我去找上司請示一下。」

朋友說他在等待期間,
覺得不管這事能不能辦成,
都一定要給B按個好評,
他欣賞B的「我來想辦法」,
而不是A的「我能怎麼辦」。

他後來說給我聽時,
我很有同感,
工作中,
很多難題不是你個人能解決的,
就算你說「我能怎麼辦」、「我也沒辦法」,
也確實是客觀情況,
但對方心裡還是不太開心,
覺得你在推諉,
說不定還會遷怒於你。

如果你說「我來想法子」、「我來幫幫忙」,
哪怕只是去請示上司,
或告訴對方一個聯繫方式,
哪怕問題最後沒能解決,
但對方心裡肯定會被安慰、溫暖到,
覺得你態度端正、真心誠意地待人。

同一個意思
用積極正面的說法

劉軒在《幸福的最小行動》中,
列了一個表格,
一邊是消極被動負面的說法,
另一邊是積極主動正面的說法。

能說「很好」,
就別說「不差」,

前者是個正面反饋,
後者雖然負負得正,
意思也是好的,
但聽到的還是兩個負面的字眼;

能說「一切都好嗎」,
就別說「現在是什麼狀況」,

前者包含一種關心,
而後者顯示你的預設立場是有狀況;

能說「我要」,
就別說「我得」,

前者有一種主動感,
後者顯示控制權不在自己手裡,
多少有點被壓迫、不情願的感覺;

能說「我可以接受」,
就別說「我無所謂」,

前者讓人覺得舒服,
後者就讓人彆扭,
感覺自己或自己的付出可有可無;

能說「並且」,
就別說「但是」,

前者讓人覺得你補充信息,
而且突出了重點,
後者就是轉折和反駁。

能說「最近工作充實」,
就別說「忙到分身乏術」,

前者有點迂迴的小抱怨,但狀態還是開心的,
後者在外人聽來,覺得是瀕臨失控的抱怨。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例子,
表達同一個意思,
積極正面的說法比消極負面的說法,
更利於溝通的氛圍和雙方的關係。

這一點我深有感受,
我自己已經從「你聽懂了嗎」
改成「我說清楚了嗎」規避了很多麻煩。

我在沙發上靠著老公的手,
說「我會不會壓著你的手」
會比「你的手頂著我的背了」
顯得溫柔體貼,替人著想。

換一種說法,
相當於換一種活法。

根據沙皮兒·沃爾夫假說:
我們使用的語言
能夠直接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

還有研究說,
使用負面詞彙,
會刺激情緒化的杏仁核,

而使用正面詞彙
能夠啟動理性的前額葉皮層,
多用好詞好句對身體有好處。

揪出那些負面的、抱怨的、催怒的、惹人的,
用積極正面的替代裝置換一下,
會改變我們的關係質量、思考方式和身體健康。
好好審視自己的口頭禪或日常表達吧。
 

Reference:
{DM_NextToContent}
{DM_AfterContent}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

{DM_Body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