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華人式的家庭教育: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崩潰的孩子!

{DM_AfterTitle}
{DM_Content}

在現代21世紀的社會之中,
雖然有很多觀念逐漸的開始有鬆動與革新,
尤其在於家庭與性別觀念的變化,
例如:
性別刻板印象的瓦解、
男女之間的社會角色變化等等

雖然這些都讓這個社會看似漸漸趨於兩性平等,
不過其實還是有很多方面的不公平,
造就了現在仍舊是較多為男主外女主內的情況。

像是世界經濟論給出一個報告,
徹底消除男女收入差距需要257年,
這就代表這樣的收入差距,
某種程度限制了男女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
所以就目前的經濟狀況而言,
家庭中的照顧者仍然是以母親為主。

在這樣的狀況下,
父親這樣的角色就很容易消失在孩子的人生中,
而母親也常常因此陷入孤單無靠的情境,
孩子也就更可能因此在性格上產生偏差,
而我們也將由這三個方向,
分析為什麼華人社會的教育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336x280

「消失的父愛」
中國有句古話「子不教,父之過」,
在現在社會中理解為「父輩的家長」,
也就是父母雙方。

北京3~6歲幼兒的父親的調查發現:
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
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

天津市一半以上的家庭,
存在子女教育父親「缺位」的情況,
母親是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

336x280

父親是真實存在的,但父愛幾乎是消失的。
無論男孩女孩,
從小幾乎沒有享受過父愛,性格難以健全。

「焦慮的母親」
當丈夫主動或被動的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
妻子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從丈夫身上抽離出來,
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軍奮戰的女人,
會難以避免的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
母親變得越發焦慮,
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裹挾。

336x280

「失控的孩子」
無論是被動疏離家庭的丈夫,
還是主動不回家的男人,
必然都會有一個寂寞孤獨的女人,
也就是一個孤立無援的母親。

當媽媽把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
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
壓抑的家庭氛圍,
導致孩子情緒失控,性格暴虐。
看似是親子的問題,
其實還是夫妻情感的問題。

最大的危機是夫妻作為父母分工合作系統的破裂
男人以工作來逃避問題,
女人則是以照顧孩子來掩蓋問題。
究其根本還是男女關係問題,
既然為人父母,就負有教育孩子的義務。
一味的逃避不但毀了夫妻感情,
也會毀了孩子,更會毀了家庭!

Reference:
{DM_NextToContent}
{DM_AfterContent}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

{DM_Body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