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的婚姻才是最好的模式!婚姻中兩人的相處方式妳搞懂了嗎?
婚姻最好的模式是什麼?
很多人認為是1+1≥2,兩個人在一起,應該要得到更多的可能與收穫。
這個算法看上去很完美,可是在現實生活中,要維繫這種算法,往往很難實現。
我們每個人在結婚的那一剎那,都對婚姻充滿了美好的期待與嚮往。
想像着像童話中的結局一樣: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可現實往往是:
婚姻生活中,總是潛伏着這樣那樣的矛盾。
曾經兩情相悅的兩個人,最終走到了兩看相厭的地步。
有一對夫妻離婚了,
原因竟然是為了一雙襪子。
妻子是個愛整潔的人,家裡被打理得井井有條,物品都歸納得整整齊齊。丈夫卻比較隨意,東西走哪扔哪。
比如:
妻子每次換鞋後,都會把鞋放進鞋櫃,但丈夫從不收納,任鞋擺在地上;
妻子把衣服疊得整整齊齊,丈夫每次找衣服都會翻得亂七八糟;
妻子會把臟衣服收在臟衣簍里,丈夫總會不經意得把臟衣服脫在沙發上,床上,椅子上…
每次看到這幅場景,妻子都會火冒三丈。
妻子覺得家裡一定要整潔明凈,才能感覺溫暖舒適,反之就會煩躁焦慮。
丈夫覺得家是讓人放鬆的地方,處處受限制讓他神經緊繃,無法放鬆。
兩人經常為這此吵架,誰也說服不了誰。
終於有一天,妻子發現剛曬好的枕頭邊上有一雙臭烘烘的襪子,瞬間崩潰了,兩人又大鬧了一場,最後決定離婚。
伏爾泰曾說過:
“使人感到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往往是鞋裡的一粒沙子。”
婚姻與戀愛不同,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合,還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磨合。
有一句話是:'細節打敗愛情'。
同樣,細節也能打敗婚姻。
有時候扼殺婚姻的兇手,往往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比如不同的個人習慣,南轅北轍的愛好,生活中的小摩擦等等。
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
就像鞋裡的那粒小沙子。
它們日日消耗你的精力,撩撥你的神經,考驗你的承受力,挑戰你的忍耐極限。
《愛情呼叫轉移》中,徐朗與妻子因為擠牙膏到底是從下往上擠還是從中間開始擠的問題而吵架離婚。這並非誇張。
在生活中,因口味不同,作息時間不一致等問題鬧離婚的夫妻,不甚枚舉。
他們並不是不愛對方,只是沒有找准婚姻的模式。
朋友小蓉是個愛運動的人,周末喜歡出去爬山,平時在家愛看英劇美劇,是個愛熱鬧的人。
阿方懶,宅,休閑時喜歡在家打遊戲,愛看抗日劇,是個愛獨處的人。
這樣愛好與性格截然不同的兩個人不僅結婚了,而且還和和美美的過了七年。
原來剛開始,他倆也鬧過不愉快:
小蓉每次提出去爬山,阿方要麼拒絕,要麼不情願地接受,然後一路抱怨,最後不歡而散。
小蓉認為打遊戲浪費時間,並且冷落了她,要求阿方戒掉遊戲,阿方則認為打遊戲是他最好的放鬆方式。
小蓉覺得國產抗日劇很腦殘,阿方則覺得平時上班很累了,只想看些不費腦子的劇。
他倆經常為這些小事吵鬧,然後冷戰。
後來有一天,阿方主動提出去爬山。
一路上,小蓉看到阿方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仍然強打着精神陪她說笑,小蓉的鼻子有點酸。
從那以後,小蓉不再逼迫阿方戒掉遊戲,每次阿方在打遊戲的時候,小蓉就坐在他身邊刷劇。
有時候小蓉也會陪着阿方看抗日劇,然後一起吐槽,阿方偶爾會陪着小蓉爬山,運動,和小蓉一起看她喜歡的劇。
在婚姻裡,
有一種感動叫理解,
有一種幸福叫包容。
關於婚姻生活的模式,柏楊早就說過了:
'婚姻生活者,半睜眼半閉眼地生活也,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男女。
如果眼睛睜得太久,或用照妖鏡照得太久,恐怕連上帝身上都能挑出毛病。'
這便意味着:
兩人要懂得尊重對方,接受對方本來的樣子,學會求同存異,互相接納。
而不是試圖去改變對方,干涉對方的自由。
台灣一父親在女兒的婚禮上致辭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
“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結婚之後,你們兩個要各去掉一半的個性,才能組成美滿的家庭。婚姻不是佔有,而是結合。”
我們每個人都是個'1',我們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一套人生觀,價值觀。
後來,遇到了愛的人,進入了婚姻的圍城,理所當然的認為1+1≥2。
可是,世上哪有百分百契合的兩個人。
當兩個人在一起生活時,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衝突與矛盾。
1+1很多時候都無法等於2,甚至小於2。
如果雙方堅持做'1',事事不願讓步。那麼本是無關痛癢的小事很容易被無限放大,原本甜蜜的婚姻就會硝煙滾滾,戰火連天。
因此,在婚姻里,應當做減法而非加法。我們需要的不是1+1的婚姻,而是0.5+0.5。
兩個人願意為對方削減一些鋒芒,捨棄一些原則,將自己由'1'變成'0.5'。
兩個人去包容與接納對方的0.5,然後共同組成一個新的'1'。
這才是婚姻最好的模式。
宮崎駿說:
“愛,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學會用完美的眼光欣賞那個不完美的人。”
於千萬人之中,我們相遇相識,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相知相伴。
而對於你我來說,最美好的事莫過於:
你欣賞我的不同,我接納你的不完美。
你和我,最終成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