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政治

不僅僅是缺乏安全感!大部分女生「恐婚」的7個原因:你中槍了嗎?

{DM_AfterTitle}
{DM_Content}

儘管婚姻被證明有諸多好處,但「延遲結婚承諾」的現象仍然越來越普遍。

從1982年到2006-2020年,20-35歲男性和女性的初次結婚年齡一直在變晚,而在2006-2020年,非婚同居的比例則從1982年的3%上升到11%。現代人似乎越來越抗拒進入婚姻。

今天我們來聊聊恐婚這件事。

當恐懼婚姻的時候,你在恐懼什麼?

1.失去其他可能性
我們只能和一個人結婚,這意味著我們失去了所有可能的其他對象,而我們並不知道這個人是不是「最好的」。所有恐婚者心裡,可能或多或少、或模糊或明確,都有過這樣的考慮。這本身也符合社會科學中普遍的假設:每個人都是樸素的經濟又理性的個體,都會本能地權衡可能的收益。

2.害怕喪失絕對自主
其實第一點並非大多數人恐婚的主要原因,更多人害怕的,是失去「一個人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自由。進入婚姻的兩個人必然要互相妥協,好的感情,考慮更多的是「我們」的利益,而不再是「我」的利益。但很顯然,兩個人的利益總不會是永遠一致的。

336x280

一旦結婚,未來所有重大的人生選擇,可能都不得不考慮進對方的感受和利益。而這種束縛、不自由、犧牲感,會給一些人帶來極大不適。

3.對婚姻失敗的恐懼
研究者發現,很多人恐懼婚姻,是因為在還沒有結婚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婚姻破裂的後果。一項針對非婚同居伴侶的研究發現,三分之二(67%)的伴侶表示,他們經常會有對未來可能離婚的恐懼——這是影響了他們的婚姻觀和結婚計劃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且,無論是對於中產階級,還是工薪階層來說都是如此。

他們產生這樣的恐懼,可能是因為在過去的經歷中見證了不好、不吸引人、令人痛苦或麻木的婚姻,這可能是來自於他們的父母,家人或者其他親近的人,他們擔心自己會重演父母的套路。

4.害怕需要承擔的責任
害怕婚姻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不想長大」導致的。「彼得潘綜合症」是流行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由 Dan Kiley在1984年提出,意為成年人(多指男性)在社會上表現出不成熟、在面對「長大」這件事時會出現非理性恐懼的現象,具體表現包括不負責任、缺乏自信、依賴心強、難以堅持、關係障礙等。

這樣的人在面對一些需要負擔起責任的情境時就會恐慌地逃開,比如要為自己做出人生選擇,擔負起經濟上的責任,或者做出結婚的承諾。

336x280

5.害怕失去自我的邊界
當我們進入真正的親密關係時,要經歷邊界的轉換。而婚姻,無疑意味著個人的邊界會最大限度地縮小和削弱——你們要在法律意義上和彼此建立聯繫,和對方共用金錢(即使你們經濟獨立,也很難做到毫無瓜葛),與對方分享居住空間,你需要將自己的生活和另一個人融合在一起。邊界的削弱甚至接近消失,難免會使人焦慮。

6.害怕未知
對於一些人來說,最壞的情況不是面對糟糕的結果,而是不知道結果。而婚姻也包含這樣一種不確定感:你要嘗試和接受一種全新的關係,在這段關係中,未來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我們的生活習慣一致嗎?我們的家人相處會融洽嗎?

我們會相伴一生,還是草草離婚收場?這種不確定感很有可能讓我們會迴避的態度,因為不邁出那一步,就意味著可能的負面後果都不會發生。

7.害怕被完全真實地看見
婚姻意味著你會被很大程度地暴露在對方面前——你的痘痘、肚腩、邋遢的生活習慣……你甚至可能要和另一半一起經歷你們衰老的過程:隨著時間的變遷,你們難免會皮膚鬆弛、頭髮斑白或掉落、身材走樣。

與身體的退化同時發生的,還有智力的遲鈍和精神上的退化,這些都會讓一些人覺得難以接受。
雖然我們不斷告訴自己「我要接受自己」、「我要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但實際上我們還是沒有把握,自己能否在完全被看見以後,仍完全被愛。——畢竟遠遠地看是更吸引人的。

336x280

不想結婚的人,還有哪些選擇? 不結婚當然可以是一種選擇,因為在現代社會,你和一個人保持親密關係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

有的人會和伴侶選擇長時間的同居關係,但不以婚姻來約束自己。

有的人會選擇開放式關係,即雙方毫無保留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信息和想法,在保持關係的前提下,不要求伴侶的排他性,也不要求彼此之間的絕對忠貞。

還有一種新興的、被稱為「過夜情」的伴侶模式。他們可能每周有三四天在一起生活,但仍然保留著各自的生活空間,也沒有同居或者結婚的計劃。

他們認為,一旦兩個人完全地同居,讓生活交織在一起,分開就會變得很難。而對於成年早期的年輕人,特別是還沒有畢業的大學生來說,生活中充滿了波動和不確定性,他們不願意將自己捲入長期的承諾中。

這些關係的出現,意味著人們不再認為婚姻是戀愛的終極目標,而是會選擇多種多樣的、個性化的方式來相處。

文學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恐婚者——卡夫卡,他從來不缺少愛情,卻從來走不進婚姻。年輕時他曾經因為悔婚而接受「審判」,之後又和同一個對象兩次訂婚又悔婚,最終他承認自己沒有結婚的能力。他說,「同女人在一起生活很難。人們這麼做,是陌生感、同情心、肉慾、膽怯、虛榮逼出來的。」雖然這句話極度政治不正確,但從中我們的確能感受到一個恐婚者的焦灼。

Reference:
{DM_NextToContent}
{DM_AfterContent}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

{DM_Body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