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濕氣重!每天拍打這個位置100下,拍一次排一天,拍走濕氣一身輕鬆,效果超好!
濕氣重,可以說是威脅健康的最大的隱形敵人。
古人有雲:「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
現代社會中,有九成人深受濕邪危害,
特別三四月份以來,雨水開始逐漸增加,
空氣也變得潮濕溫熱起來,
更應注意祛濕邪。
體內濕氣重?
每天拍打這個位置100下,
拍出濕氣一身輕鬆,效果好
萬病皆始於寒濕,
所以除濕是保持五臟六腑高效運行、遠離疾病的根本。
體內濕氣重的表現一般來說,
體濕在每個人身上表現出的病症都不盡相同,
一般歸結如下:
口臭、食欲不振、肥胖、水腫、
頭面部愛出油、長痘、食後胃脹、
四肢冰涼、大便稀黏不盡等皆與體濕相關。
其實祛除濕氣要從日常生活習慣中做起,
除了平時要吃一些祛濕的食物,
還可以用養生保健的方法來祛除,
這樣雙管齊下才能有效祛濕。
拍打五大身體部位祛濕
頭頂(百會穴)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間聯線的交點處,大致在頭頂正中央處。
拍打方法:用實掌拍頭頂即可,
力度以舒適有一定痛感為主,時間20分鐘以上。
效果:該穴若受濕氣入侵,
則容易導致頭痛腦脹,頭暈,腦袋有沉重感。
刺激該穴位能幫助理順行氣,消除積滯,健腦寧神。
後頸部(大椎穴)
位置:頸後正中,位於頸部和背部交接處突出的骨頭。
取穴時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上方即是。
拍打方法:
低頭,直接實掌拍打後頸部(大椎穴)的部位,
每次20分鐘以上。
功效:大椎穴受濕氣入侵,
易造成肩頸病症如肩膀、頸椎酸痛不適等。
刺激該穴位可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提高免疫力。
腹部肚臍眼部位
位置:肚臍眼處。
拍打方法:拍打肚腹,
時間20分鐘以上
功效:
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
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
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
刺激肚臍眼有助於健脾祛濕、強健身體。
足底湧泉穴
位置:
足前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於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處來找到穴位。
拍打方法:拍打每天一次,每次20分鐘以上。
功效:
湧泉穴受濕氣入侵,
會導致膝關節痛、風濕及全身疲勞、浮腫。
常按此穴有助睡眠,
對腎虧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頭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小腿陰陵泉穴
位置:
陰陵泉穴為祛濕要穴,
位於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採用正坐姿勢,
由膝蓋下方往膝蓋方向摸索,
在膝蓋內側碰到大骨的部分。
拍打方法:
實掌拍打,每次20分鐘以上,每日1次。
功效:
若該穴位受濕氣入侵,
則會出現膝蓋疼痛、兩腳笨重、行走不暢之感。
刺激該穴位可達到清利濕熱,
通經活絡的效果,幫助緩解腹脹、膝痛等不適之感。
濕氣重具體有哪些表現?
1、表現在口
口腔異味、痰多,濕氣重的人,
口腔中總有粘膩的感覺並帶有異味。
2、表現在脾
在濕邪的入侵下,
人特別容易出現腹瀉或便秘的症狀
3、表現在頭
平時飲食中,不加節制,
喜歡味甜肥膩,往往會導致濕氣過重的頭疼。
4、表現在皮膚
在皮膚上常見的濕疹、足廯等問題,
其實歸根究底都是濕熱引起的。
飲食祛濕有好方法
薏仁是常見的祛濕佳品,
其中具有豐富的營養和藥用價值。
但其實,
祛濕效果比薏仁更加明顯的是「芡實」。
芡實其實是睡蓮科植物「芡」的種子,
也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被稱為「水中人參」。
在中醫上,
芡實被認為具有抗衰老、延年益壽、補中益氣、健脾祛濕的佳品。
不僅能夠祛濕氣,還能健脾補腎,調養脾胃,
還能改善體內的消化不良、積食等情況。
芡實常見做法有以下幾種:
1、芡實蓮子湯
食材:泡洗好的蓮子芡實、薑切片、豬腱肉、豬肋骨
先大火煲一小時,後轉小火,煲至湯色濃郁即可調味飲用。
2、山藥薏仁芡實粥
食材:薏仁芡實清水浸泡、去皮山藥鹽水浸泡
放置薏仁芡實煮約三十分鐘,後添加山藥煮20分鐘即可。
3、芡實排骨湯
食材:排骨洗淨飛水、蓮子、芡實、百合、蜜棗
全部食材洗淨入鍋,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煲一小時,即可調味飲用。
除了食補之外,平時還應注意:
1、晚上應稍關門窗
室內通風固然重要,
但在夜間為了避免降溫雨天等的天氣變化,
晚上休息時儘量關閉窗戶,避免受涼。
2。養成午休習慣
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適當午休,
時間不允許時亦可閉目養神數分鐘。
適量的休息,可以減輕上午工作中的疲倦,讓接下來工作充滿活力。
3、少吃生冷食品
平日喜愛冷飲、冷凍水果等,
都會對脾臟的正常運作造成影響。
應注意少吃生冷食物,
特別夏季的飲食也應儘量避免,
多吃綠豆、薏仁、冬瓜等清淡食物。
總言之,
祛濕不僅僅是需要從飲食上面做調整,
還需多運動、保持生活環境的乾燥整潔,
避免長期身著濕衣服,減少濕氣的入侵才是關鍵。